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拍照片:从记录孩子成长开始 27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小王子"诞生. 我为他拍下第一幅照片,是裸照.这裸照不轻易示人,至今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我为"小王子"拍照,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孩子的脸是最天真的,他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每次带"小王子"逛过公园,拍过照片,跨上自行车往回骑的时候,都要问问他的感受:今天玩得开心不开心啊?他有时说开心,有时直接就说:不开心!  相似文献   

2.
平日编稿.常见有少数通讯员写稿马虎,不大考虑别人是否看得懂。编辑有时琢磨了半天,仍不明其意,迫不得已,只好弃之不用。我以为,写稿应让人容易懂。首先字要让人看懂。否则编辑看不懂,播音员更无法播讲。但是,有些通讯员仍爱写难认的“天书”。  相似文献   

3.
平常心、责任心、事业心这“三心”,是我从做人、做事到干事业这个顺序排列的。我觉得,人活在世上,第一位的是要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干事,干出大的事业来。 记者这种职业,有时被人称为“无冕之王”。在我看来,这种“无冕之王”是没有的,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记者的工作有很大的自主性倒是真的,可以想做自己认为可做的事,当然这必须有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行。所以,我认为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学好做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面对面"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王志是一个智者,他有着智者的外表:睿智的眼睛直视人的心灵;从那厚厚的嘴唇里经常会进出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有时,他的面部流露出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哂笑,让观众在会意一笑中赞叹他的聪明.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若是能够从事一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吻合的职业,那他一定是一位很幸运的人,说“工作着是幸福的”一点不过分。每当我坐在案头开始我的编辑工作,我的心头总会涌起这样的念头,于是喜悦和快乐总是随之而来,让我始  相似文献   

6.
符驮和西屯     
近年来,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由于杨争光的小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书中写到的“符驮村”似乎成了一些人来西安后一定要去看看的一个景点。当然去看的人,职业爱好都和文学艺术有关,都是读了《从两个蛋开始》这部小说之后产生出这样的想法的。是钱钟书说过的吧,  相似文献   

7.
我写稿养成了一个习惯,写好后,爱请周围同志看,让大家“挑刺儿”,获益匪浅。人们往往有敝帚自珍的心理,自己的稿件总觉得很完美,有时认真溜上几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别字都找不出来,但对别人的文章一眼就能挑出“刺儿”来,这大概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看问题往往是站在一个角度,盯一个方面,很难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请人看稿,大家便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就可以发现诸如语句不通、逻辑错误、事实不准等好多问题,使稿件消灭纰漏,使稿件逐步成熟完美。  相似文献   

8.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9.
运用报纸开展批评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它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对党和政府工作及国家各级工作人员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从现实生活中看,运用报纸开展批评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有时一个问题出现后,上级批评,内部通报,往往收效不大,有些人甚至拒不认错或顶着不办,而一经报纸公开揭露后,就能很快形成舆论压力,有关人员再要置之不理,就比较困难了.  相似文献   

10.
我很爱读新闻方面的报刊,尤爱读诸如“通讯员园地”之类的栏目。每当我读了那些耕耘者的写作心得时,我都有所感悟。然而,有时读了一些通讯员的“现身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困惑。比如一位通讯员说他10年间发表2200篇(条)稿件。看了这些辉煌的天文数字着实让人犯晕。我不  相似文献   

11.
黄婕  郭峰 《网络传播》2005,(4):66-67
26岁的年轻白领兰兰认为自己患有“换台强迫症”,她在QQ上对我抱怨说:“每天所有正在播放的频道内容都让我觉得无趣,然而我莫可奈何,只能一个劲按遥控器,将那四五十个频道按过一遍再一遍,倘还没找到自己喜爱的,便去找些家务活干。此外,我喜欢睡懒觉,所以经常借过早上的一些精彩节目,然而逝者如斯乎,我唤不回来,还好不只是哲磨我一个人,爸每晚都要看新闻,不巧得很,他有时得上夜班,”  相似文献   

12.
刘飞锋 《今传媒》2006,(6X):38-38
因为职业习惯的原因,平时喜欢将多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对比起来看。然而,有时却屡屡看到让人犯迷糊的报道。为何?因为各报对同一件事的报道不尽相同,让人不知道到底该信谁。试举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4.
陈力丹 《新闻界》2012,(16):9-10,24
2012年6月21日的我国大众化报纸,都报道了一辆从无锡开往厦门的大巴在福建霞浦县境内坠下高速公路高架桥的事实,但关于事情细节的描写,在看了几份报纸的不同报道后,我反而弄不清楚事故发生的具体情境了,因为说得很不一样.为此我又查看了多个电视台关于这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才基本弄清楚了事实.一个并不复杂的新闻,各报的报道能让人糊涂了,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老问题,即事实的细节不真实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时代,我曾酷爱创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觉得自己是个浪漫的人,爱抒发情感,爱编一些感人的故事试图打动人.出版了几本集子,获了一些奖,不免有时把自己当成一个小说写作者,一个诗人. 但是大学毕业时,我并没有继续做文学青年的梦,而是决定当一名记者.只因这份职业不但会让我依然拿着笔,而且这支笔将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比以前搞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我有时看我孙子喜欢看动画片,但是动不动就是奥特曼,他应该多看中国的动画片。你们做的工作很有意义,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  相似文献   

17.
记者要做消息灵通人士看了这个小标题,读者会“嗤”一声笑:废话。据我在国外工作10年的体会,这不是废话,弄得不好,完全可能成为消息闭塞人士。语言不通,举目无亲。在家里,在中国人中间,耳朵也灵,舌头也灵,一出国门,半聋半哑就算是不错的了。在国外有茶会酒会什么的,人家东一堆西一簇的谈得热火朝天,你象电线杆似的往那里一立,什么滋味?打篮球讲究个积极跑动,做记者也要积极跑动,否则,即使你语言通,不聋不哑,有时也会被蒙在鼓里。1987年,沙特警察和伊朗香客发生大规模冲突,死300余人,,伊朗吃了大亏。第二天,听人说科威特驻伊朗大使馆受到示威者冲击,汽车、房子被烧。出  相似文献   

18.
卢义杰 《青年记者》2016,(19):50-52
因为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多样的突破技巧,调查报道是最能激起记者职业热情的报道类型之一.我在以操作调查报道为主的部门工作刚满3年,以我粗浅的认识,调查报道的采访可以概括为两件事:一是找到人,二是让对方说话.如何找到人?依靠各路信息.如何让对方说话?依靠一个正确的角色,并且设法获得对方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天地》2007,(5):50-50
偌大的城市,真正能够在一起笑一起醉的人有几个?或许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孤单的叹息。舞台上光鲜绚丽的我,也有这样的嗟叹吧。我亦是幸运的,身边除了有可以交心深夜聊天煲电话粥的朋友,还有一群时刻关心我爱我的热心观众粉丝群,我现在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网友交流,可是我也深夜悄悄去看。开心了去看看,不开心了也上去看,有时会对自己有所怀疑,看看观众给予我的鼓励,我会觉得有力量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管明 《军事记者》2005,(1):37-37
初次来京送稿,我选择了每人每晚20元的一个防空洞招待所。洞内一股说不清的霉味,被褥潮乎乎的,灯光昏暗,更让人难受的是,屋里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多蚊子,咬得让人无法工作,无法入睡。洞里住的多数是打工的、做小买卖的,农村来求医问药的。我这个军官一进洞内,大家都向我抛来一种看贵族的目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