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九歌》是由屈原根据楚民间祀神的《九歌》加工改写的一组乐歌(其用途依然是民间祭祀),它其中已包括一定的戏剧要素──情节、表演、代言体。可结合《九歌》的具体内容,将《九歌》中的戏剧因素归结为简单的情节、以歌舞为主的表演、准代言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艺术,包含着多种因素。《九歌》中的巫觋扮演诸神、迎神降神、歌舞娱神都蕴含着戏曲的原始形态。文章主要根据王国维对戏曲的界定,从歌舞、表演故事情节、代言体的叙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九歌》中的戏曲因素,展现《九歌》中戏曲萌芽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3.
敦煌所见五套大曲中与戏剧相关者共有四套。从内容看,四套曲辞中均有简单故事的推演,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主题明确,《阿曹婆辞》和《何满子辞》中有明显的代言叙事;从形式来看,四套曲辞均为用于歌舞表演的唱词,《剑器辞》和《苏莫遮五台山曲子》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既定调式,并配有伴唱的舞蹈。这四套大曲通过歌舞的形式,借助不同调式的唱词叙述简单的故事,已经具备了歌舞戏的基本要素,应该属于唐代早期歌舞戏表演时的剧曲。  相似文献   

4.
《楚辞·九歌》作为楚地的祭祀乐歌,其本身就潜存了许多后来戏剧的因素。九歌在叙述方法、被饰演的人物以及演唱艺术等方面对后来戏剧都产生了奠定性的影响,从而使我国戏剧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5.
巫术宗教仪式是中国戏剧形成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颇具戏剧表演因素的傩祭,对戏曲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与后世戏剧相比,唐代歌舞戏更多地保留了戏剧生成的原始巫傩文化元素,其代表剧目《踏谣娘》即可印证。不论是剧中男主人公苏中郎的姓氏、癖好(嗜酒)、相貌(丑陋),还是女主人公采用的“踏歌”这种艺术形式,都清晰地向我们展示出巫傩文化在唐代歌舞戏中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6.
《九歌》主要祭自然神,《周颂》祭神化之祖;《九歌》“民神杂揉”,《周颂》“民神不杂”;《九歌》祭神以免祸,《周颂》祭祖以祈福、“继序”、“续古”;《九歌》以歌舞情爱来娱神,《周颂》较重于物质供奉。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剧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现从有关历史文献来印证,最早的“滑稽讽刺”表演见于《史记》的《滑稽列传》,节目在宫庭里演出,由“弄臣”为国王表演滑稽节目,进行讽喻。这种滑稽表演,可以看做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从戏剧构成的三个要素(①音乐歌舞;②滑稽讽刺;③武打杂技)来看,这种由演员表演的单纯形式,还构不成完整的戏剧。武打杂技,源于汉代的角觝戏,表演类似于摔跤,据说从少数民族传来,也属于单纯的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8.
夏商时期,是一个从原始向文明转化的时代,在原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上帝神、天地神和祖先神的崇拜,不仅秩序化,而且仪式化。在各种祭祀仪式中进行的歌舞表演,延顺和深化了上古时期出现的戏剧学因子。“动作的摹仿”这一戏剧的本质在内涵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戏剧的娱神功能代替上古歌舞的自娱功能而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出现娱人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正>课型:鉴赏课年级:高一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上海高中音乐必修6《音乐与戏剧》、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教材分析:赏析部分的内容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有话剧《中国梦》《商鞅》《狂飙》等;活动部分的内容参考了高中音乐选择性必修4《戏剧表演》第二单元“语言基本训练”、第三单元“表演训练”,适当结合课外资料进行欣赏和实践。本课首先从话剧《商鞅》中的配乐引入,让学生对话剧、戏剧配乐等概念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其次,围绕话剧表演进行活动设计,以语言和动作表演为主,配乐为辅,进一步对“如何在舞台上表演”“如何为戏剧选择恰当的配乐”有一个更具体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一、《九歌》溯源《楚辞》每以《九歌》与《九辩》相提并论,而关乎夏后启,《离骚》则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天问》则云:“启棘宾帝,《九辩》、《九歌》”。但是《九歌》并非夏后启所创,从《天问》看,是夏后启请“帝”降临作客,“帝”就把《九歌》、《九辩》交给了夏后启。而结合《离骚》,能令太康一度失国的歌舞大概不外乎一个“淫”字,则“帝”之“淫”亦可见。问题是这位传此歌舞于启的“帝”是谁,《天问》未言其详。不过联系禹肇分九州、始铸九鼎的传说,再联系卜辞祖先考妣之有“宾”祭的事实,《天  相似文献   

11.
演课文,有表演和演示两种。表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模仿课文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演出。表演的内容有对话、动作、情节、戏剧等,表演的形式可以是即兴的随堂表演,也可以是编剧后专门表演。如教《傻二哥》,课文中写傻二哥作吆喝的准备时描写:他“先是伸伸腿,晃...  相似文献   

12.
幼儿舞蹈是指用幼儿身体动作、幼儿语言、戏剧表演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的幼儿歌舞。幼儿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陶冶幼儿性格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14.
黎锦晖首创了儿童歌舞这一崭新的艺术体裁,并集编、导于一身。舞台布景以适合儿童需要,为儿童服务为宗旨,便于歌舞艺术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为表演提供了极富表现力的动作支点和道具;同时还创造了一种在传统戏曲写意虚拟手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戏剧的写实手法,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从黎锦晖为其儿童歌舞设计的舞台美术中不难看出他的别具一格——儿童性的体察,也为当时儿童歌舞的舞台美术开启了启蒙之窗。  相似文献   

15.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演员表演,是属于剧场的艺术,只有舞台演出方可让剧本创作具有生命力。一个剧本既要有文学性,也要有剧场性,两者须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戏剧的两个重要元素-台词与动作,是相互为用、相互支持的。然而,动作比台词更有表现力、形象性和直观性。台词也是一种动作,要求它富支动作性,是为了强化表现能力。剧作家的流派、风格以及剧本的体载样式各异,动作的表现手法必然随之不一,但动作永远不会消失,永远是  相似文献   

16.
歌剧选段中角色的心理过程蕴含多个"动作任务"。结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以创造角色的心理任务为结合点,把心理任务转变为动作任务运用到歌剧表演中来。围绕角色塑造及其演唱处理的中心任务,通过对歌剧选段的剧情及词、曲的剖析,将选段《父亲的哀伤》划分为两个贯穿动作,并对每个贯穿动作和其中的歌剧表演任务进行二度创作的微观研究,最终体现出歌剧选段"最高任务"。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尝试分别从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这三方面来开展独立的幼儿戏剧教育活动,如以戏剧表达为主的《吃水果了》《拍皮球》《小小按摩师》等;以戏剧创作为主的《想吃苹果的小老鼠》《宇航员的故事》等;以戏剧表演为主的《小兔乖乖》《狼和羊  相似文献   

18.
《山鬼》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不是屈原的作品,是创作还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的加工整理,历来是有争论的。比如朱熹就这样说: 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  相似文献   

19.
《九歌》是屈原对楚国的祭歌"《九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后,改编而成的一组情致缥缈的祭歌,考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虞夏时期的"《九歌》"。《九歌》接连赞颂了楚国九位重要的神祇,若不考虑其为祭歌的背景,那它所描绘的那种"男女"婉转幽微、魂牵梦縈的情思,绝对堪称是情歌中的极品。但《九歌》中情神凄惋的"人、神之恋",其宗教神话原型确是"以美貌的女祭侍神,歌舞以乐神,诱惑上界神君降临人间,以便赐予楚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考,以美貌的女祭侍神的风俗,不仅楚国如此,齐国、陈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亦如是,且此风俗与两河流域和古代日本亦颇类似。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历史巨著的《史记》面世已有两千年之久,作为综合艺术的话剧传入中国则不过百年。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共同点,其实不然。《史记》中有不少人物传记,人物个性主要靠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表情的展示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直观的印象,而直观性正是戏剧独具的艺术特点之一。《史记》人物传记对人物的心理往往不作直接剖析,对事件的背景往往不作细致描述,而是让传记人物的对白及动作成为最精彩、最能表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