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激发对秋天的向往 师:"自占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在他的眼里秋日比阳光明媚、万物更新的春天更美好.他对秋天真是情有独钟啊!现在正是秋季,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秋景图.(出示秋景图片1:秋天的树林)怎么样?  相似文献   

2.
秋之恋情     
春去秋又来,不觉中秋天在热烈的期盼中又翩然而至。那融融秋光,爽爽秋风,艳艳秋色;那丝丝秋雨,盈盈秋水,浓浓秋香;那灿灿秋阳,朗朗秋月,长长秋夜,构成一幅“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鸣,秋光秋色秋叶黄”的诱人秋景,怎不使人情思神往,留恋陶醉。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指导品读,把握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3.鉴赏五幅秋景,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秋天是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读到的是壮丽。  相似文献   

4.
围绕“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我们同时编发这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觉和想象,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一篇教学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寻找秋天、欣赏秋天、感悟秋天、描写秋天;另一篇指导的方法是:找秋景、绘图再现秋景、说秋景、写秋景。教学的路子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操作性强,但愿读者从中能得到启发,引起思考。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能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多写这类指导思想明确、务实、操作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张晖 《学语文》2009,(5):31-31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以秋景写人情,以秋天古气磅礴的气象衬托人生之秋“成熟”的快乐。散文一反历代文人墨客的悲观伤世.为秋天的成熟而怡然冉得。这种独有的意趣。在曲折委婉的文字中自有动人的神韵。文章开篇.就描写了一幅悠然的景象。秋日的黄昏,独自坐在沙发上.让思绪随蓝烟缠绕而上,身心的轻松与自由跃然纸上。在闲淡的情绪中,作者的思绪转至秋天的意味.引出对“秋天”的偏爱.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设计理念:引领学生个性诵读,亲近文本,体验秋天的诗情与韵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秋天的美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以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拓展、积累语言,达成三维目标的相互交融。教学准备:课件、配有《秋日的私语》的秋景图。师生课前搜集描写秋天(秋雨)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对“秋”的憧憬1.播放课件《秋日的私语》,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2.导语渲染:记得有位作家说过:“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她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  相似文献   

7.
魏东亮 《语文天地》2012,(12):23-24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  相似文献   

8.
徽山红叶     
“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照,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说起秋日,大家大概都会想到丰收的稻田、火红的秋叶,笔下的秋景似乎也是千篇一律、面目雷同……如何写出一个自己心中、眼中、耳中与他人不同的秋天?  相似文献   

9.
围绕“写秋天的一处景物”,我们同时编发这两篇教学设计文章。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觉和想象,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一篇教学的思路是:引导学生寻找秋天、欣赏秋天、感悟秋天、描写秋天;另一篇指导的方法是:找秋景、绘图再现秋景、说秋景、写秋景。教学的路子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能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操作性强,但愿读者从中能得到启发,引起思考。我们也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能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多写这类指导思想明确、务实、操作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在中年级学生的眼里,秋天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平时观察不够细致,生活积累不足,加之年纪小,他们对秋天的认识是不精细的,不全面的,对秋天的感受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次作文教学设计,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寻找秋天、感知秋天、想象秋天、绘写秋天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秋天,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眼中秋景丰富多彩,笔下秋景特点鲜明,心中情感真切自然。导写过程学习活动一:走进自然,寻找秋天课前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草地林间、郊外的田野果园、滨河的沙滩果林、校园的花圃等处,观察秋天里的景、事、…  相似文献   

11.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12.
《秋天》是何其芳的一首诗,它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种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3.
侯俊国 《语文天地》2012,(23):23-24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n Days’的佳日,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相似文献   

14.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秋词》是古代诗歌中写秋景的绝唱。严阵的《绝唱》与《秋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活动适用:小学高年级活动目的:本堂课以秋为话题,通过秋诗、秋画、秋曲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秋天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活动准备1.老师收集秋景图制成三大类课件:秋叶图、丰收图、秋菊图。2.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的诗、词、儿歌等。3.准备好绘画工具:剪刀、胶水、彩笔、落叶、种子、果壳、彩纸等。活动过程1.多媒体配乐播放一组秋景图并用精练的语言对图片进行解说(古筝演奏曲《高山流水》),让这悠扬动听的乐曲、美丽多姿的秋景图唤醒学生对秋天的记忆,同时,引出课题——《秋韵》2.板书课题提…  相似文献   

16.
<正>习作题目写一处秋景。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请你走出校园,到公园里去,到田野里去,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或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相似文献   

17.
秋天的图画     
习作内容: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习作指导:1.写景文章难度较大,把秋天的图画转换成写秋景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教学过程一、品诗定调,未成曲调先有情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欣赏一组关于秋天的画面。(展示"秋景图"视频片段)串读小诗。(课件展示小诗,配乐朗读。)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凭借文本语言,从视觉听觉入手,引导学生品赏秋景,配乐朗读小诗,  相似文献   

19.
本次习作是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然后将这幅图画描绘给大家。要写好本次作文应做到以下几点:一、选好秋景,观察有序。要选一处具有秋天浓郁特点的景物,先动笔画一幅秋天的优美画面,在头脑里生成具体的表象,然后再仔细想秋天的景物有哪些特征,如树木、花草有什么变化,天空、云彩是什么样的,人们穿着有什么变化。要考虑好都画哪些事物,画的时候要有层次,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把画面构思好。同学们在思考怎样画秋景时,应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色彩要鲜明,能突出表现秋天的特征。例如《太阳岛的秋天》就是选择太…  相似文献   

20.
《秋天》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对应,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学习此文时,正值促秋时节,我先设计了“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到野外去找秋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