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引领人民开创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想;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崭新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渝追求,是中国道路的目标导向。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中国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的,彼此联系,相互依存,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不走好中国道路,就无法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深刻理解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好中国道路,弘扬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明确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什么我们的中国梦又到一年国庆时,新中国已经成立64周年。迎风飘扬的红领巾,是我的中国;书声琅琅的校园,是我的中国;收获硕果的土地,是我的中国;生产财富的厂矿,是我的中国!梦想在哪我便在哪,我是追梦的少先队员。我的梦,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当前,探究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系,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议题。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巨大理论贡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和思想实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与前提,中国梦的实现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和战略构想,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相联相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生动写照,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这条道路是为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力量是指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方向。这是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回望近代以来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三大要素,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诉求、文化诉求和动力诉求。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视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分别立足于政治、实践、理论、制度规范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整体诠释,就其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地,是中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成功实践,回答了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搞改革开放;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广东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广东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日渐落后于西方国家。追究起来,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了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落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哲学"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考察,是要表达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所要研究的理论范畴,包括中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矛盾、中国文化精神及文化属性、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等等。中国历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建构中国历史的过程体系,要建构一部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论形态的中国历史。它要按照中国历史本身的嬗替逻辑,阐述中国历史的合逻辑发展过程。中国历史过程研究,对于一般哲学来说是历史的,对于一般中国通史来说则更具理论色彩,其学科属性是理论历史学。中国历史哲学是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理论解读,解释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在中国学者自己手里。但所谓中国话语主要是话语权问题,而不能理解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体系,不能理解为用中国的历史语言去书写中国历史哲学,而是要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概念体系,结合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去构造中国历史哲学的范畴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历史的一套概念体系,仍然是我们应该使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认为,周边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核心,中美、中俄、中印关系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支点,亚太地区是中国地缘外交的基点,欧洲大陆是中国地缘外交的板块。中国地缘外交的目标是发挥全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根本上体现着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实践、人民的创造,人民性是其重要的价值旨归。中国人民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创造者、实践者、享用者、评价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新时代展现出特有的人民性色彩:"人民本位"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逻辑起点;人民"为我性"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价值目标;人民"我为性"是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的成功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对中国道路的开辟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中国道路的开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一是实践优先、开放创造的哲学担当;二是高扬人民主体性原则;三是实践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与创新开启的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并从世界历史语境出发审视中国,不仅是对中国问题的真实把握,而且也是对世界问题的真实体悟。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正确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对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与改革,是对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借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2021,(3)
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摄影,另一个是看书,研究中国文化。我对中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上下5000年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都让我着迷。在我走访中国的大江南北时,我的目标是寻访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地方。在我看来,中国味道是五花八门的,不仅仅是某一种。想要尝试不同的中国味道,就必须走遍中国的东西南北。在我游览中国的过程中,我时刻不忘记录中国的味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而言,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和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五条内涵个性中包含着共同的普遍性,正是这些普遍性特点,才能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17.
中国英语变体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历时语言学来看,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体系,三者之间互有影响和联系,相辅相成。中国英语绝不是制度化变体,而是一个行为变体和国际化变体。同时,中国英语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中国思想与理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求真务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追求科学真理,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明辨理论是非,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解答现实问题,正确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德育实践是中国德育理论的外显,中国德育理论决定了中国德育实践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个体学习善而向善、实践道德而趋近道德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个体从自我层面向群体、社会的道德扩展,是中国德育中个体的成长路径;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有道德示范的责任,是中国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崇尚整体协调一致的德育,倾向于主导价值观,是中国德育价值体系的基本特点。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德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诗画同趣     
中国诗和中国画中主观的意的获得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意境是中国诗、中国画的共同追求。中国诗、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是一致的,审美的标准是相通的。中国诗、中国画“异迹而同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