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不同的“错误”观,将成就不同的课堂。下面两个教学片断,透视出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学生“错误”的一些不当之处。一“、快刀斩乱麻”[案例]“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生1:(270 300)÷(3 5)=71.25(千米)。师:很好!谁来说一说想法?生2:先求出总路程和总的时间,再用总路程除以总的时间,就可以求出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的千米数。生3: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和他的不一样。师:…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错误     
[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我请大家汇报。“(270+300)÷(3+5)=71.25(千米)。”李阳说得非常自信、流利。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可这时,李阳的同桌王超依然高高地举着手不肯放下:“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既然答案不一样,说明你肯定做错了,一道题怎么可…  相似文献   

3.
<正>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似文献   

4.
思维决定作为。课堂中学生出现的某些错误,或许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如果利用得当,会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一、透视处理错误信息的失误[案例一]"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例2: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算式:18÷2/5。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计算。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即:18÷2/5=18÷0.4=45(千米)。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当  相似文献   

6.
[病例]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60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病症]这辆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40 60)÷2=50(千米/时)。  相似文献   

7.
缘起 我曾对学完“工程问题“第一课时的6个班的学生进行检测。测试题中有这样两道题:①小张打扫一间教室要1/2小时,小王打扫一间教室要1/3小时,两人合扫一间教室要多长时间?②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00千米的两城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相似文献   

8.
例1摇某人从甲地步行到乙地,往时每小时行3千米,返时每小时行5千米,往返共需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解: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则往时共用时间为1/3,返时共用时间为1/5,往返共需(1/3+1/5)的时间,这与“8小时”对应。于是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1/3+1/5)=15(千米)。例2甲乙两辆汽车由梅州开往广州,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已知甲车比乙车少用1710小时,求梅州到广州的距离。解:设梅州到广州的距离为“1”,则甲车共需时间为1/60,乙车共需时间为1/50,甲车比乙车少用的时间对应(1/50-1/60),于是,所…  相似文献   

9.
【案例1】北京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来我市执教六年级的复习课时,设计了一份特殊的综合测试卷,其中的第4题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远?生1:这道题的算式应该是300-60×4。(其余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生2:(迟疑地)我觉得应该是60×4。师:(一脸惊讶)奇怪!一般来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方法,现在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0.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精心设计的练习,可以促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练习的内容要做到难易适中、形式多,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之目的。一、以巧促思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新。”在解题过程中善于寻找窍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这样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上山越过山顶到乙地共走了100千米,用了6.2小时,已知上山每小时行10千米,下山每小时行20千米。求这辆汽车从乙地原路返回甲地需要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11.
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速度轮船每小时40千米40千米/时汽车每小时100千米100千米/时飞机每秒240米240米/秒火车每小时120千米120千米/时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54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概念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朋友的生活画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谁?在干什么呢?(出示画面)生1:啊,潘果在跑步!潘果同学跑得真快,每秒能跑4米呢!生2:王雨嫣每天步行上学,每分钟大约走60米.生3:黄老师暑假的时候坐汽车去旅游.汽车每小时行100千米.……师:每秒跑4米、每分钟走60米、每小时行100千米等,这些表示在1个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我们给它们取一个名字叫“速度”.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1.速度的写法师: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多少吗?生1:轮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生2: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师:速度还有一种更加简明的写法.请大家先自学课本第54页,然后把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用简明的写法写在表格右边的空格里.师展示学生的练习,并相互评价.2.速度、时间和所行路程之间的关系师:现在我们从郴州到广州去旅行,旅行中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呢!(出示例1)一列火车从郴州开往广州...  相似文献   

12.
〔案例A〕1.课件出示准备题:一辆汽车51小时行驶9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你们会列式计算吗?根据什么列式?生:9÷15,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师:1小时里有几个51小时?生:5个15小时。师:〔师边讲解边画图(图略)〕所以9÷51其实就是求5个9千米是多少,9÷15=9×5=45千米。2.课件出示例题:一辆汽车52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师:你们会列式计算吗?生:18÷52。师:你们会算18÷52吗?生:可以先求1个51小时走多少千米,再算5个51小时走多少千米,用18÷2×5。师:根据18÷52=18÷2×5,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8÷52可以写成18×25。〔案例B〕课…  相似文献   

13.
一、填空。(16分)(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读作,把这个数改写成用“亿千米”作单位的数是~o(2)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是一——,最小公倍数是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t小时行一千米;当£:2.5时,这辆汽车所行路程是~——千米。 (4)一个梯形果园,上底160米,下底180米,高15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一一平方米,合一——公顷。 (5)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7月1日是…周年,成立100周年应是一——年7月1日。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能组成比例的数,并写出比例式。÷、0.2、8、—— 比例式:一(7)找规律,填数。250、…  相似文献   

14.
让错误放出光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错误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进步的学习资源。从下面解决相遇应用题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顺势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到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师:同学们,请看这道题:“甲、乙两地相距2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另一辆每小时行7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请大家列出综合算式。生:260÷(60 70)…  相似文献   

15.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6=258(千米);  相似文献   

16.
一次,听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以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辆汽车2/5小时已经行了18千米,1小时将行多3少千米?”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再思考:你准备怎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平均问题”的错解。此“平均问题”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是45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的速度是55千米/小时,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经常有学生把它错解为:(45 55)÷2=50(千米)。学生的这种解答结果实质是求“45”和“55”这两个速度的“平均数”,而不是求“平均速度”这一问题。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未理解“平均速度”这一概念及其解法,混淆了“平均数”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不能正确区分、比较相关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还不能进行正确迁移和融会贯通;还…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入手     
题目: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只有上坡路和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行驶20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行35千米。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9小时,从乙地到甲地需7(1/2)小时,问  相似文献   

19.
有一类行程问题,求解时需分多种情况.请看: 例1 A、B两地相距15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B地出发,两车同时出发,同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相似文献   

20.
<正>"平均数复习"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意义、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然而,综观我们目前的"平均数复习"的教学,还没有真正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一些教师对平均数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把平均数问题当做典型应用题,人为地设计"一辆汽车上午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3小时共行1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等题目,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