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唐代敦煌壁画可被视为壁画上品,整个唐代壁画风格呈现出生机蓬勃的特征,并以第130窟乐庭瑰之王氏的《供养人像》为代表,通过对唐代上层社会女性人物的塑造,再现了唐代社会生活,展现了有唐一代丰腴雍容的女性柔美形象。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相似文献   

3.
仕女画,也叫"士女画",中国古代仕女画从产生到发展,既有所继承,又各有特色,清代的仕女画总体上呈现的是"纤瘦柔媚,风露清愁"的特点.康雍乾时期,宫廷画家焦秉贞受西学影响,开清代宫廷画院中西融合之新风;嘉道时,职业画家改琦所绘仕女纤弱秀雅,创清代后期仕女典型形象.通过对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和职业画家改琦的艺术人生、仕女画的特征和题材分析其差异,旨在为研究焦、改提供新视角,为今后仕女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而对榆林窟的考察和壁画临摹是其敦煌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博物院新发现的张大千榆林窟考察笔记是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史料,内有洞窟编号、存世雕塑、壁画内容、保存状况、价值评定等珍贵记录,从中可以了解20世纪40年代榆林窟的保存状况和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填补了张大千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张春彩 《兰台世界》2012,(30):39-40
唐寅在继承和发扬前代仕女画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了大量堪称经典世俗之美的侍女形象,具有顺应社会、市民趣味的浓厚风俗,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拟从唐寅其人出发,探究他仕女画的艺术成就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包罗万象,是一部形象的历史。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就敦煌壁画艺术中的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供养人画像、出行图、装饰图案、音乐舞蹈、飞天、生产生活画、交通资料、建筑画、服饰画、动物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使我们对敦煌壁画艺术宝库的了解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美术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凉时期莫高窟壁画的来源、风格及在整个敦煌艺术中的地位。从来源上说,北凉壁画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地区更早更成熟的石窟壁画有密切关系,如吐峪沟壁画、天梯山石窟壁画以及更遥远的西域壁画。作为起始阶段,北凉壁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其内容和形式。在禅学的共同主题下,北凉敦煌壁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一是表现禅学思想的绘画题材,二是西域样式的人物形象,三是以"凹凸法"为主的表现手法。同时,北凉壁画并没有照搬其他壁画,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样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洞窟壁画的布局,二是千佛在壁画中的地位,三是菩萨审美风格的确立。它们奠定了敦煌壁画的基本框架和风格,也是敦煌壁画本土化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敦煌艺术中的南朝因素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敦煌艺术中图像与历史文献对比,从传播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敦煌艺术中南朝美术的来源问题。敦煌早期壁画受到河西地区的影响而多采用西域晕染法,并无南朝影响。南朝之风始自北魏中期的第251、257窟,西魏第249窟作为南朝风格持续进入的重要过渡,已经有了"秀骨清像"的韵致,至第285窟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南朝样式,这种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敦煌壁画中的南朝风格已被时人普遍接受。敦煌与南朝虽相距甚远,但存在巨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故而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最后,文章分析了南朝艺术因素进入敦煌的媒介,在外交使者、求法僧、中原委派的官吏、儒生阶层的共同努力下,南朝艺术风格进入敦煌,并对后世敦煌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2018年1月16日至3月4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四川博物院、荣宝斋共同举办"张大千艺术展",共展出作品一百余件套,以"集古得新""临摹敦煌""大风堂收藏""大千师友""大千用印"五个单元系统全面展示张大千一生的创作历程。在中西艺术碰撞、融合的历史语境中,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张大千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艺术革新与  相似文献   

10.
台湾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巴东注重研究画家张大千十余年,现已将多年研究心得集结出版《张大千研究》一书,于3月上市。该书共计20余万字,图版300幅。全面而有系统地整理分析了张大千一生的创作过程。该书将张大千60多年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画风发展形成的因素,应用画迹及资料,作完整详细的说明。其它各篇“装饰与形式”,讲张大千的艺术与敦煌壁画的关系。“过海三家”则谈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化与发展及张大千在此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霍磊 《兰台世界》2014,(12):80-81
明代仕女画程式化特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题材内容、审美情感上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分析明代仕女画发展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梳理清中国仕女画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明代仕女画进行断代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明代仕女画程式化特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题材内容、审美情感上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分析明代仕女画发展时代背景及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梳理清中国仕女画的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对明代仕女画进行断代分析。  相似文献   

13.
唐朝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经济文化水平,造就了敦煌壁画在唐代时的异样风情。受唐朝的经济与文化影响,敦煌壁画的绘画风格在唐时期经历了数次变革。而敦煌壁画其间的佛学意蕴,又随着唐朝对于佛家思想的不同观念而不同于其他朝代。敦煌壁画之于唐朝,可谓是唐朝另一种政治文化生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敦煌艺术所包蕴的内容,实在是太繁富了。从艺术形式上说,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建筑、雕塑和壁画。仅壁画一类,依题材分析,又有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供养菩萨画、供养人画、各种图案画等等,有的专家分为七类,有的专家分为十五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千的"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迥异于20世纪的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的评价差异~([1])。本文拟从张大千对于自我"画家"身份的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的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的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的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的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的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的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千的"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敦煌壁画舞姿,其动态、神韵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凸显中原舞蹈特点,又融入西域特色风格,独具艺术魅力。以下本篇考究敦煌壁画舞姿,为传承敦煌壁画舞姿艺术作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释宗教艺术品,如何面对石窟艺术,一直是美术史家不能回避的问题。由此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过度阐释,其结果是令观众像欣赏美术品一样赞叹古老的宗教作品。这是一种误读,误读导致误解。精美的克孜尔壁画、敦煌壁画和诸多石窟造像遗存,等待人们重建当年的精神家园。如今人潮涌动的敦煌,让国内外参观者借着一柱柱灯光,在幽暗的窟内惊叹或隐或现的佛菩萨之美。假如没有美术史和美术史家,"宗教艺术"是不是另一种叙述状态?  相似文献   

18.
元代大画家倪瓒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其创作风格鲜明独特,尤以写实风格为主;同时他的绘画细腻传神,尤以山水题材最为出色。倪瓒在晚年创作绘制的《狮子园》,笔法娴熟,构图标新立异,是实景与意境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9.
陆南 《兰台世界》2014,(11):156-157
元代大画家倪瓒是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其创作风格鲜明独特,尤以写实风格为主;同时他的绘画细腻传神,尤以山水题材最为出色。倪瓒在晚年创作绘制的《狮子园》,笔法娴熟,构图标新立异,是实景与意境相结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写天池笔意荷花图》,图上有张大千、溥心畬、于非闇分别题写的三段题记,作者未署年款,于非闇的题记中署明"癸未六月写三余于玉山砚斋",有人据此认为此图创作于1943年;但从绘画风格、书法风格和大千先生当年的行程来看,此图应是三十年代初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