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魏晋吴姓陆氏门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的江南土著大族中 ,以吴郡陆氏人才最多 ,家族最盛。这与陆氏门风有很大关系。孙吴江东化过程中 ,各大族形成了独特的门风 ,魏晋时期陆氏门风表现为忠。与吴姓张、朱、顾氏以及琅邪王氏相比 ,陆氏在忠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陆氏门风形成于儒家“臣事君以忠”及孝道原则 ,对于陆氏家族的维持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4.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5.
琅邪诸葛氏家族的家风以忠正尚廉,勤勉谨慎,躬履笃行,淡泊宁静,志存高远为主要内容。琅邪诸葛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浸润的结果,又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是诸葛氏家族英才辈出的主要原因,又是诸葛氏后裔家族文化形成的基础,还对中国家教文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忠与私忠     
因忠的对象不同,可以区分为公忠和私忠。中国传统社会私忠观念强烈而公忠观念淡薄,中国当代的公德建设要实现从私忠到公忠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长篇家族小说创作成为女作家们最成熟也最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之一,这些小说以独特的美学标准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书写了家族血缘的宿命和被血缘牵绊的个人与家族的悲剧冲突,寄寓了文明的新的阶段一代作家复杂的人格内涵、精神变迁与写作矛盾;以几代女性的生存线索来叙述家族故事,强调立足于女性叙事视点,因此,这些家族小说中的人物书写呈现出独具魅力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阳朔忠南村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相比,约有44%的说法不同;与葡萄平声话相比,有近70%的说法相同。忠南村方言词汇受到周边官话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一些既不同于葡萄平声话又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从忠南村方言词汇比较中可知,忠南村方言是受官话影响较大的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丁宝桢"忠"的内涵特征.一、用质朴的爱心关心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来体现"忠";二、舍弃"孝"的需要来成就"忠";三、尽忠不愚忠,强烈而正直的主体意识,体现丁宝桢深层次的"忠".  相似文献   

10.
"孝悌忠信"是孔子为了规范在社会网络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思想和行为而提出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要求.关于"孝悌",孔子认为在父子、兄弟关系中,应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视为更根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赋予"孝"以多层次的内涵;关于"忠",主要用来确定在人际交往的实际行动中主体所应具有的态度,第一应当是真心实意,第二应当是竭尽全力;关于"信",主要是讲主体的一种态度,要用实践的行为或行动来兑现,即说的话能够兑现.忠与信联系较密切,但两者在内涵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宋代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国”,故使宋墓中包含着丰富而又庞杂的孝文化因素。考古发现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宋墓中体现宋代孝文化的内容及形式互不相同并各有侧重。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地区所受宋王朝政治辖制强弱的不同及文化的沿续性所造成的。宋墓中所体现的宋代孝文化反映了宋代“以孝治国”、“教孝求忠”、“以孝愚民”的时代特点,孝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政治特性。从历史的延续性看,宋代的孝文化直接影响了元代的社会文化,并预示着明清“愚忠”、“愚孝”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孝经》是儒家思想家论述孝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述的是入世之孝,认为孝有差等,主张移孝于忠,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立身之道。《孝论》是佛家思想中关于孝最系统的的论述的著作之一,论述的是出世之孝,认为孝无差等,主张移孝于戒,是社会上每个人的守身之道。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文化所强调的"孝悌、忠恕、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通过调查,针对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继承和弘扬先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热爱自然等美德,对培养具有"智""善"和合的职业农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国内相关孝道态度量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大学生孝道态度量表。对量表统计分析后显示:大学生孝道态度包括三个因素——孝道认知、孝道情感、孝道行为倾向,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孝道态度状况。  相似文献   

15.
唐代人较为重视孝道,特别是“善事父母”。由于权利的严重畸变,皇族内部少有孝慈亲情,皇帝为孝子者少,但不倡孝者无,二者并行无碍。  相似文献   

16.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封建时期,孝道被统治者作为思想统治的一种工具,是一种缺乏人情味的畸型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在对封建孝道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孝道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的交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倡导“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继秦之后又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先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王朝.汉朝以孝治天下,既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积极寻求的结果。为了使孝能够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孝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目中,从而使孝从原来的家庭伦理道德扩展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伦理支柱。  相似文献   

19.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在汉代,孝是被社会道德所崇尚的,复仇是被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为了孝去复仇又是法律所认可的。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