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2.
仅两万字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精华,而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可对于仁,孔子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虽然后人进行过种种解读,遗憾的是该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欲从《论语》仁学提出的背景对仁字的含义以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统帅作用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4.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把他尊称为“圣人”。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至今仍有其光辉价值。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  相似文献   

5.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  相似文献   

6.
“儒学即仁学”,“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的多个弟子问过同一个问题,孔子的解释却迥然不同。《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7.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孔子为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这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著作以“学”字开头,并且“学”字出现64次之多,足见孔子对为学之重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地位正逐步得到提升,重读《论语》,探究孔子为学之道,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10.
王栋 《华章》2005,(10)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全书共20篇,511章,1500多字,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即“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最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文静 《文教资料》2007,(28):94-96
道德教育首先有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对教育的思想、理论、方法的精心探索。仁是孔子最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在《论语》一书中,有五十八章谈到"仁",提到"仁"字共一百零九次,[1]并且全书其它许多语意和思想都与"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完全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问题,是它许多主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建国以来,研究者对他的教学理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德育思想,由于涉及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道德的阶级性质,以及德育本身的一些问题,看法则有分歧,甚至于视为禁区而不敢问津。本文试就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德育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仁”看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而也把“仁”教看成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曾以《论语》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论“礼”  相似文献   

17.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德育的。《论语》中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最多。孔子要求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其实都是思想道德。“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四项中,三项属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109次之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孔子把思想道德及其实践放在第一位,第二位才是知识。“无求生以害仁,  相似文献   

19.
焦天峰 《学语文》2010,(5):54-54
品德培育一直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古今皆然。“四书”之一《论语》,强调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多,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它在书中显示一百余次。“知德,知礼,知仁。知道”。这四项内容实际上都是有关思想道德的范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表明了孔子把人的思想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