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与广告,是所有传媒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除了我国在"革文化之命"的非常年代中广告被视为异端而禁止刊播外,新闻与广告在报刊电台电视台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研究传媒新闻与广告的共性与个性即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对于搞好新闻与广告,防止广告与新闻异化、混淆,禁止"有偿新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禁止有偿新闻不可忽视“土记者”黄世娟禁止有偿新闻,主要是对新闻单位和专业新闻工作者而言,这没有异议。但是,笔者同时认为:要彻底禁止有偿新闻,还不可忽视“土记者”,即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以及某些新闻单位聘用的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非正式人员等。据笔者了解,“土...  相似文献   

3.
新闻广告化和广告新闻化可以休矣●马育明,胡玄颖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电视新闻首当真冲,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即有偿新闻。今年5月7日,中宣部召开了“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5,(5)
禁止用新闻形式进行企业形象广告宣传本刊讯新闻出版署最近发出通知,坚决制止广告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有偿新闻”活动。通知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有些报社采用新闻报道形式为客户刊发广告。在版面或栏目中,设置“××专版”“××专刊”“企业形象”;在体裁上采用消...  相似文献   

5.
广告与新闻是传媒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两者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同时又互有联系。根据笔者从事广告多年的经验.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与关联的探讨,让媒体及广告业在远离有偿新闻漩涡的前提下寻求策划活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广告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本刊记者走访了几位新闻界人士和企业代表,请他们就这件事发表意见。加强报纸综合质量管理梁衡(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司长):在如何看待“有偿新闻”的问题上,有些人有模糊认识,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通知》。就是要向舆论界澄清这种认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不要搞什么二类新闻、软新闻、要坚决禁止“有偿新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有一些信息性新闻不太好归类。我认为:这就要看信息的最大受益者是哪一方。如果是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涉及群众最大利益的信息,则可以将这种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在新闻中加以报道、推广;如果是单纯的厂家开业、推销产品、宣传企业自身,则应列入广告。在国外,所有的新店开张、新产品上市都是以广告形式出现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8.
在神圣的新闻事业内部,“有偿新闻”问题不容回避。几年来,虽经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治理,有偿新闻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禁止有偿新闻,已提到“加大新闻界的反腐败力度”的高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业内的高度重视。有偿新闻有各种表现: 其一是有组织的集体有偿新闻。如有些新闻单位,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不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下指标,分任务,要求记者搞创收;有的把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拉广告挂起钩来,实行奖罚;有的新闻单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企业作形象广告,并不标明广告;有些新闻单位出卖版面、时段、节目,或将版面、时段、节目承包给个人。 其二是个人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向采访对象索取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有的记者以其他形式向企业索取产品、财物等。 其三是被动有偿新闻;有些企业在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中,给记者发“红包”、纪念品;有些企业以各种名义组织记者参加采访、旅游和娱乐活动;有些单位还设立名目给记者开稿费、发奖金、奖品等。 其四是那些隐蔽的、变相的、受某种利益驱动的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9.
广告新闻YU新闻广告解决“有偿新闻”问题初探王长宗何谓“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就是订报偿的新闻活动。这种报偿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某些记者的采访与报道可依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得到数量不等的钱与物。或者其他好处。这些钱与物既有直接支付的,也有间接支付的...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出的《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以及1994年中宣部《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下发以来,“有偿新闻”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中央和地方两级主要新闻单位加强了管理和教育,加强了制度建设,已经普遍建立了新闻与广告,新闻报道活动与经营活动严格分开的管理体制和新的工作运行机制。新闻出版署也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并实施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1.
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有偿新闻,特别强调要“两分开”: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分开,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分开。可有少数单位偏偏要搞“两不分”,向采编部门及个人下达创收指标,导致广告性“新闻”泛  相似文献   

12.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偿新闻现象已经受到新闻界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系列严禁有偿新闻的规定、制度制定出来,并得到认真的贯彻。显然,有偿新闻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但是,在一些媒体上,依然没有绝迹。这种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界的声誉,降低了群众对一些媒体的信任度;在新闻单位内部,也涣散了人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杜绝有偿新闻现象,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存在的有偿新闻现象,从责任主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少数编辑记者的个人行为。他们利用职业的方便,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的需要,撰写和发表广告式的新闻稿件,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借写批评稿,与被批评者讨价还价,索取报酬,本质上是一种敲诈行为。这种“单干”的有偿新闻现象,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明确禁止和谴责的,已受到了有力的抑制,即使还有少量存在,也已转入“地下”。另一类是某些新闻单位或部门的集体行为,他们为了维持媒体的生存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违反“编辑记者不得参与经营活动”的原则,直接把创收任务分配给部门和编辑记者,甚至把能否完成创收指标列入考核项目,致使编辑记者被迫从事广告或隐性广告的操作。这类有偿新闻由于有在一定范围内似乎“合法”的外衣,收入又不完全归个人所有,即使被发现了,也可“  相似文献   

14.
有偿新闻的成因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抽样调查,社会各界对新闻界不满意的问题中,70%以上是有偿新闻。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必要探讨有偿新闻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1.有偿新闻的表现 根据社会各界披露的情况和禁止有偿新闻工作实践来看,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是送钱给记者编辑,利用媒体权威,用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以取得最有效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借新闻工作之便,以职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行为”。搞有偿新闻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其影响很大,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腐蚀新闻队伍,败坏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损害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怎样才能禁止有偿新闻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五个环节。要抓中心环节。为什么有偿新闻禁而不止?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因此,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在于教育。学习教育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中心环节。抓住了学习教育,就是抓住了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相抿LJ你还组.改们计划田一万个日的时间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17.
广告与新闻是传媒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同时又互有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告与新闻之间的区别与关联的探讨,让媒体及广告业在远离有偿新闻旋涡的前提下寻求策划活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广告活动的效果。新闻与广告之不同点一、两者对真实性要求的标准不一。事实是新闻的源头,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新闻,事实同样也是广告诉求的基础和依据,但两者对真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七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两个月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都分别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讨论,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制订改进和自律措施,并公之于众,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据反映,目前禁止搞“有偿新闻”和拿“红包”等不正之风已受到遏制,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编辑记者拿“红包”或参与拉广告提成等问题,是近几年新闻界出现的一种“怪现象”,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原则,损害社会主义新闻事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联合发出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树行业新风活动”的号召。这个号召,把禁止有偿新闻作为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新闻战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进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怎样禁止有偿新闻呢?关键要在落实上狠下功夫: 一是要严格自律,从思想上落实。禁止有偿新  相似文献   

20.
"有偿新闻"是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在新闻界出现的腐败现象。"有偿新闻"并不是新闻单位与受众之间的正当交易行为,而是以发布或不发布"新闻"为条件向"新闻"中涉及的对象获取非法利益。鉴于"有偿新闻"破坏新闻业的信誉,有关管理部门屡加禁止。《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他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