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代诗论中,意脉这个命题虽然曾被诸多大家零零碎碎地提及,却未被深入系统地探讨,因而这是一方有待开发的沃土。意脉在诗歇中几乎无所不在,理清意脉对于我们品读和鉴赏诗歌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就以宋代著名诗人贺铸的《野步》和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为例,具体谈谈在古诗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两种意脉形式:视角空间转换顺推型和意识流型。  相似文献   

2.
概而言之,《短歌行(其一)》含有五个意脉层次:第一个意脉层次是诗人生动表达深沉的忧思,第二个意脉层次是诗人委婉表达求贤之心,第三个意脉层次是诗人想象天下人才前来归附,第四个意脉层次是诗人设想人才无主可侍,第五个意脉层次是诗人描绘宾主共图大计的美好蓝图。五个意脉层次既界限分明,又逐级递升,共同营造了和谐圆融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3.
徐渭注《参同契》深受阳明学的影响,重逻辑意脉而非字句形式。徐渭是宋代以来较为鲜见的称《五相类》而非《三相类》的注家,对《参同契》的内在逻辑顺序提出了新的见解。他注重意脉的诠注方法,对其文艺思想与创作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何谓"意脉"?"意"指文本所确定的主旨、情感,"脉"指内在的联系、条理。"意脉"就是文本意旨的脉络。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就整体看,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的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  相似文献   

5.
《风景谈》的风景具有主观选择性,作者借助六幅特定风景画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解放区的战斗生活,赞美和讴歌了人类伟大的精神创造力。文本以联想回忆为构思方式,将情感投射于静中有动的声画和动中有静的情画,意象被情感统摄,意脉被情语点化,在风景画与画外之意的穿插交互中,突出了延安的创造精神和新生精神。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写景散文《荷塘月色》的发表为现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荷塘月色》从意脉结构、修辞语言、意境创造三方面,树立起新的范式和榜样,铸就了其独特的文学品格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2014,(21)
正据不完全统计,今年3~9月,《大学生》杂志被《青年文摘》、《读者》、《意林》等纸质媒体转载34篇,累计38次。平均每期杂志获转载数为3篇(次)。其中,被《青年文摘》转载21篇,被《读者》转载5篇,被《意林》转载4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25):53-54
文章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标点等,对《黄河颂》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品读意象特点、把握诗歌意脉、感受精神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悟诗情。并基于抒情方式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对《黄河颂》和《天上的街市》进行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太行意拳是创始与流行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古老的拳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师氏所创所传,包括养生、格手、明眼等三部分内容,熔养生、祛病、明眼于一炉,既是技击防身之术,又是诊病治病之道,堪称中华武苑中的又一瑰宝。太行意拳在长期的流传、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直至清中叶以后始进入发展期。解放后,太行意拳虽几经周折,但因其本身具有的实用价值,终于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太行意拳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使这一古老的拳术,焕发了青春,开始公开对外传授,并组织有关部门对太行意拳进行了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作者师景旺,是太行意拳的继承人。现任太行意拳研究会会长、山西师范学院体育系武术教研室副主任。他自幼习武,三十多年来以武为业,饱经风霜,勤学苦练,并多方求师,广泛习练形意、八卦、太极、八极、少林、劈挂、通臂、象形、大成等各种拳法,使武功有了极大的长进。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师景旺的太行意拳以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功夫,受到了武术界的瞩目,终于跻入了中华民族的武林,被国家体育报授予“青年武术家”称号。我国的《体育报》、《羊城晚报》、《科学之友》、《山西青年》、《山西日报》、《武林》、《中华气功》、《晋东南报》、《生命在于运动》、《山西科技报》以及香港的《武林周报》、《技击》等报刊均对太行意拳及师景旺的情况作过多次报道。几年来,太行意拳在全国各省市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我国的香港以及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都设有太行意拳辅导机构。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将介绍太行意拳的特点和作用;太行意拳的成就等部分。  相似文献   

11.
《暗香》、《疏影》为词坛名作,其托意历来众说纷纭。其实,两词在咏梅的外表下寄托了作者情脉一贯的怀人之情:《暗香》为怀念合肥恋人之作,《疏影》则为词人向范成大索求小红的闪烁之词。按照这一思路,则历代对这两首词的疑惑与难解均可冰释。  相似文献   

12.
解读文本至少应当解读到文本的第二层次:意脉.意脉是流动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终点,它是由一个个“冲突—深化”点蓄势而成的.细品文本中的重要“冲突—深化”点,是解读意脉的有效途径,也可以重新发现意脉流动过程中诸多细节的美.  相似文献   

13.
"意脉"的内涵是在"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在对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它更加能体现出文本中情感的变化,而不是"意象"与"意境"相对静止的概念。利用"意脉"来解读诗歌文本,更具有实操性。这里着重限定"意脉"的内涵并以之运用于古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兵车行》主题思想,大都认为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讽刺和批判。然而,笔者在阅读中发现,《兵车行》一诗,在行文的意脉上始终有着一种潜在的对比,这种连续的隐性对比所揭示的.是更为深层的思想内蕴.那就是杜甫对孔子所推崇的大道失落的悲凉。 通观全诗,这种隐性对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何琪波 《甘肃教育》2014,(22):96-96
正欧阳修是我国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散文家,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他谪居滁州的闲适情思,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醉翁亭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学习和借鉴它的优美意境对古典文学的赏析,大有裨益。优秀的散文应该创设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风光秀丽的图画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乐"字,"醉"中之乐,它是文章的主线,联缀各幅画面。而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探讨了前人未曾系统探索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脉问题:对意脉的特质进行了界定;探究了意脉的种种类型及其各自的审美特征;剖析了意脉与意兴、意旨之间联系的几种途径;探讨了意脉与章法结构之间的里表两重关系。文章认为,意脉乃是诗歌意旨赖以贯通于全诗的文理脉络;因之弄清了意脉也就找到了沟通诗的内容(意旨)与形式(章法结构与语言表达)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鹜,舒凫也,从鸟敄声。”“骛,乱驰也,从马敄声。”(均见《说文解字》)可见,鹜与骛是同声符的形声字,都读作wǜ。鹜的意符是鸟,意为鸭子(凫),如“寨中人又鹜伏矣。”(《冯婉贞》)“将与鸡鹜争食乎?”(屈原《卜居》)骛的意符是马,意为乱跑,纵横奔驰,如“忽驰骛以追逐兮”(屈原《离骚》);引申为急跑,“骁骑电骛”(班固《东都赋》),急、伙,“肝脉骛暴”(《素问·大奇论》)。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意脉之幽径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探讨了前人未曾系统探索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脉问题;对意脉的特质进行了界定;探究了意脉的种种类型及其各自的审美特征;剖析了意脉与意必、意旨之间联系的几种途径;探讨了意脉与章法结构之间的里表两重关系。章认为,意脉乃是诗歌意旨赖以贯通于全诗的理脉络;因之弄清了意脉也就找到了沟通诗的内容(意旨)与形式(章法结构与语言表达)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两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的。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尤为恰当。意,对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它是诗歌的灵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那么,《观沧海》的“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汉代译经僧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及其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安般守意经》主要是讲解佛教修行方法中的“数息观”,而数息观又是佛教五种观法(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中最重要的观法之一。现存《安般守意经》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从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六个方面具体讲解安般守意的方法和修行过程,下卷则是将安般守意结合四谛、五阴、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义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发挥。《安般守意经》一经译出,即受到中国佛教界重视,为本经注疏者先后有康僧会、释道安、谢敷等人。南北朝以后,以修习出入息为主的安般守意禅,才渐渐被强调般若智慧的大乘禅法所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