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配价理论看汉语"VP+的+NP"中NP的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 的 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句法上能与动词结构同现的名词性结构,即动词的“主目”与“配价”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做了一些澄清,并以此分析了VP+的+NP中NP省略后的歧义情况。本文认为,在这种结构中能省略的NP只能是动词的“主目”结构,不能简单地认为太要是动词的“配价”就可以省略而不影响原义。同时,本文还对NP省略后的剩余结构进行了歧义分析。  相似文献   

3.
“(NP1)+在+NPL+VP+NP2”歧义的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的空间位置组合的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的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的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的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的单义化或者弱化”的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的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的4种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4.
“非疑问形式 呢?”疑问句可分为“NP呢?”和“VP呢?”两大类,“NP呢?”又可分为A、B两类。NP进入“NP呢?A”疑问句要受到诸多制约和限制,挖掘这些制约和限制井手术一定的解释是研究“NP呢?A”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仅就“NP (不/没) VP”语义结构歧义格式,从语法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产生歧义的制约条件和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DP框架下探讨了英语中"NP1+’s+NP2"结构和汉语中"NP1+的+NP2"结构的歧义现象,并成功地用一种模型解释了"NP1+’s/的+NP2"结构的歧义,指出产生歧义的根源在于DP内部有两个位置和功能都不相同的投射可供"’s/的"选择,处于高位的表示领属关系,处于低位的表示描述和限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非常+NP"     
近年来,语言学界已经对“副 名”做过许多的讨论和分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选取“副 名”结构中的一个“非常 NP”来加以继续探讨,并将之与“形 名”的“非常 NP”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这两种结构对名词性成分NP数量意义的特殊要求,并参考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非常”的用法对它们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NP1 A 的 NP2”这一模式中,当“NP1”与“A”是主谓关系时,“NP1 A 的”要指称“NP2”,“NP2”必须具有实体性和多个体性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N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NP”祈使句N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小心N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NP在其所在的论元结构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及NP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的"NP1+VP1+NP2+VP2+NP3"结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排列的序列。这种序列在新闻标题中经常出现歧义是该结构中动词的语义特征造成的。由于这种歧义现象的存在,在拟定新闻标题时就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标题的简洁而损害文意,一定要运用语法知识规避歧义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给+NP”中NP的语义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句子的深层语义关系 ,可把“给 +NP”中NP的语义范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 :按照句法语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名词短语以“格的关系”和动词发生联系。“格的关系”即不同的语义范畴 (《“格”辨》 ,2 4页 )。按照这个原则 ,可以把“给 +NP”中的NP划分为 :〔对象〕、〔施事〕、〔受事〕 ,以及语用成分。其中“给 +〔对象〕”是“给+NP”结构的主要用法。第二层 :〔对象〕范畴进入组合后 ,由于动词选择限制关系不同 ,又可以次范畴化为 :〔受物〕、〔受益〕、〔受损〕、〔朝向〕等几个小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给”字句的一些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12.
"NP VP 得 NP 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i VP 得 NPj 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i VP 得 (NPi's)NPj 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关于“领属”的有关观点,对现代汉语一种特殊的句式———“NP在手”句式进行了描述和解释。所谓“NP在手”句式,指的是能够以自足小句的形式在复句中充当分句的“NP在手”结构。  相似文献   

14.
"NP+上"的语法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P+上"是十分常见的短语,它既能表示处所义,也有表人义,还能表示时间义."NP+上"的表人义从其处所义发展而来,其发展轨迹为:处所义-表人义兼有处所义-表人义."NP+上"的时间义也是由其处所义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5.
汉语"NP1有NP2"结构("有"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领属和存在.在实际英译的时候,表示领属并不总是译成have,表示存在也不是都译成"there be".大量语料表明,对"NP1有NP2"结构的翻译必须要结合英汉语的特点、根据英汉语法要求以及具体语境灵活处理.探讨"NP1有NP2"结构特殊翻译情况的规律对于这个结构的英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指宾状位形容词前置研究可以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可能性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点,实质上就是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包括句法结构制约机制和语义特征制约机制两方面。其中句法结构方面的制约主要是体现在要求数量限定结构和时体标记词同现。语义特征制约机制包括句中动词与指宾状位形容词自身两个方面。经分析,发现指宾状语前置其绝对限制作用的不是句法上的制约,而是语义上的制约,尤其是前置的指宾状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性质。  相似文献   

17.
英语的"形名"结构一般情况下可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有时却需要转译成"名形"结构,是对译还是转译取决于一定的语义条件。其规律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的任何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不存在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应该对译成汉语的"形名"结构;但是当"形名"结构的"形"与句中某个非直接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因果或其它紧密的语义关系时,"形名"结构要转译成汉语的"名形"结构。  相似文献   

18.
张帆 《海外英语》2011,(13):329-330
提要:"很+NP"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它频繁地出现在汉语报刊杂志及日常生活的口语中。该文在简单介绍了典型性理论,归纳了"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在其基础上,主要从语用、语境、语体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它们对这一结构中名词的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