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教师教育传统是师范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养工作中所形成的优秀文化成果,正是在教师教育传统的陶冶和教育下,师范生形成初步的教师专业素养.随着师范院校的综合化发展,教师教育传统受到极大冲击,师范生的职业理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都有所欠缺.教师教育从专业地位、师资队伍建设到经费投入等各方面资源也有所削弱.要转变教师教育困境,切实提高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质量,必须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重构教师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2.
一线教师和校长对新入职教师的素质如何评价,对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有何建议?这对师范院校更好地培养未来教师尤为重要。针对中部六省中小学教师"关于师范生素质现状"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认为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任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和教育科学知识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而在课堂管理能力、敬业精神、课堂知识落实意识与落实能力、处理师生关系能力、课程标准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教师教育要加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要增加学生下基层,到教学一线实习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管,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师范院校要注重师范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对未来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赵聪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247-248
普通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地方中小学学校输送合格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生人格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本文通过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以及应遵循的原则,得出普通师范院校实施人格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师德教育相结合,通过加强学生师范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师范生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和职业人格,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培养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形成学生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重要方面.当前,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极度缺乏.从培养适应21世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师范院校应不断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训相结合的培养思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实训环节,让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切实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实践能力偏低,已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明显弱项,增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提高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师教育全程教学实践体系,通过全程化、系统化、多样化的操作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强化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中,教师是作为一个教育权威对学生进行道德上的灌输的,因而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现代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应作为学生道德生活成长的指导、协商和一个与学生进行相互学习的学习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这就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教育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师范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实践基地运作模式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作双赢为基础,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为目标“,既解决了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又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和基地学校教师的共同发展问题,是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关系到教师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但目前却成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而成功的教育家,其道德教育理论虽然有其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在关于"仁"、"义"、"礼"的道德教育内容和符合德育规律的教育方法上,对重构当前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师德是教师的核心职业素养,师范生作为人民教师的后继者,师德素养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新时代条件下,我国的师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教育实践不足、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氛围不浓、教育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师范生师德教育亟需通过拓展师德实践渠道,巩固师德认知;创新师德教育途径,激发师德情感;营造师德教育氛围,培养师德意...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品德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成长为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教师与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其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否对中小学师德、生德是否能够良性循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5.
师德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校本培训的视角出发,紧密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实际,就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构建卓有成效的师德建设形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的德学才识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运兴衰,事业成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从队伍入口严格化、思想认识经常化、内容方式时代化、激励机制科学化等方面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pplication of Lesson Study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D) for a domain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A comparison was draw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Lesson Study with 17 teachers and 144 students representing middle schools in the same district as a prior study employing intensive traditional PD. In Lesson Study, groups of same grade teachers construct lessons taught by one group member and observed by the others. Teachers meet following the lesson to critique and improve the lesson using criteria established by teachers and informed by outside ‘experts.’ Findings from analysis of teacher discourse over nine months and end of year surveys revealed improvements in teacher pedagogy, knowledge of moral development, greater sense of professionalism, and efficacy for engagement in moral educ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s. Fewer lessons were produced, resulting in fewer gains in student moral and conventional reasoning than observed with intensive individualized PD.  相似文献   

18.
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的道德方面的力量和威望,它受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影响,受法律保护,而教师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德性是教师真正拥有道德权威的关键。教师道德权威是教师对学生顺利进行德育的保障,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无形力量。当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身德性的失落,使得教师道德权威面临着诸多问题,这需要教师自身、教育有关部门、政府三方合力去应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蕴涵着平等、独立自主、竞争、多元等丰富的现代价值观念。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应该成为现代价值观念的化身和忠实的践行者,塑造与现代教育生态环境要求相一致的职业形象,努力成为师德践行的模范、心灵相通的知己、平等相待的朋友、方法选择的向导、人类命运的关注者、享受职业的幸福人。塑造现代教师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行政主管部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社会形成真正尊师重教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师德是中国教育和教师政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教育界对师德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师德工作中缺乏明确的工作内容。师德政策中强调制度性和外控性,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文本出发,结合道德学习、道德形成的脑机制和伦理学等相关研究提出并建构师德学习的内涵,认为师德学习是指教师从师德困境出发,逐步学习师德规范,并最终形成教师美德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师德敏感、情感、推理、行动、意志和品性的交互作用,并受到良心和荣誉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