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清道光年间九江德安乡绅燕笙撰就的<书院说>,揭示了敷阳书院学田因田亩不实、田米不清、兑票不靖等因素而导致书院名存实亡的事实.书院在围绕学田经营的利益博弈中,扮演了在场却缺席的社会角色,乡绅、富户通过经营书院学田而攫取利益成为破坏地方书院生态均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乡绅在地方书院建设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们既是捐输书院的主体,又是书院经营的参与者.晚清道光年间九江德安乡绅燕笙撰就的<书院说>,揭示了敷阳书院学田因田亩不实、田米不清、兑票不靖等因素而导致书院名存实亡的事实.书院在围绕学田经营的利益博弈中,扮演了在场却缺席的社会角色;乡绅、富户通过经营书院学田而攫取利益成为破坏地方书院生态均衡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书院经费运作形成独特的体制。探讨清代书院经费的来源、管理、经营、使用的特点,透视书院经费运作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当今教育改革和鼓励社会兴学助学给予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书院经费运作形成独特的体制。探讨清代书院经费的来源、管理、经营、使用的特点,透视书院经费运作的成功经验,能为当今教育改革和鼓励社会兴学助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代湖南书院的功能日趋完善,书院建设和管理重视对书院内部的管理,在教学、祭祀、经费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清代湖南书院的功能日趋完善,书院建设者和管理者重视对书院内部的管理,在教学、祭祀、经费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书院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清代通渭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寿名书院、近圣书院、华川书院、华阳书院等四大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化育民风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通渭书院设置情况、教育目的、教学制度、经费筹措、教育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清代通渭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寿名书院、近圣书院、华川书院、华阳书院等四大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化育民风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通渭书院设置情况、教育目的、教学制度、经费筹措、教育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学田制度在清代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此制度下的奖、助学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适应了清代政府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书院文教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这为当下我国高校奖、助学体制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3.
保定莲池书院是清代著名的省级书院,一度成为北方学术中心之一以及南方桐城派学术传播重镇。由于清政府的特别关注以及近代教育家吴汝纶为代表的一批名师主讲书院,莲池书院在义理词章的旧学教育、实学实用的教育调整中独领风骚,人才辈出;而且在新旧博弈,西学导入,新式教育代替传统教育的冲突、转型与改革、突变中也翘楚同类书院,引领晚清官立书院之潮流。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形势以及桐城派思想未能有效突破传统学术结构框架而实现现代转换,致使莲池书院走向衰废,无力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进程中实现现代性再生,成为晚清书院近代转型中飘摇零落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潮汕地区既是一个传统书院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又是一个较早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地区。在清末这一场改书院为学堂的兴学运动中,中央政府、地方官员、地方士绅、宗族势力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对兴学运动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潮汕地区地方势力强大、侨商众多的特点也对这场兴学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规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教学规章制度,在书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河南的书院学规,自宋代初具规模,明代基本完善,清代以降内容更加丰富,涉及到办院宗旨、修身养性及治学门径,乃至祭祀、图书、经费、告假、诉讼、吸食鸦片及嫖赌等,体现出崇儒重学及制度化管理的基本价值追求,值得深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应天书院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了从私学到官学,从书院到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国子监的发展过程;由于物质基础的支撑、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教学管理科学以及教学质量优秀,最终成为北宋时期众多书院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8.
书院改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肇始于百日维新,完成于清末新政。湘西地区虽地处偏远,但在当地开明官绅的引领下,书院改制迅速推进,在数年内便完成由书院到学堂的转变。此举传播了西学和新式思想。书院改制开启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它不仅构建了湘西近代学校的基本框架与体制,还创新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加速了湘西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清代山西学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田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赡学制度。清代学田在明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清政府教育财政支出的重要补充。清代山西学田有其自身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书院从唐朝发端到清末改制的一千二百多年之间,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但相比较而言,南宋时期的书院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鼎盛阶段。尤其是经过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及地方官员的卓越运作,使书院得以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包括书院建筑规制、职事设置、教学管理、藏书、经费、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封建社会后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