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现代文阅读所选用的小说,往往都是一些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散文体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同时,小说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我们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独特的经典引领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近年来深受各地命题者的青睐。然而,许多同学却对小说阅读的分析不尽如人意,总结其原因除了对小说三要素把握不准确、  相似文献   

2.
小说离不开人物对话,特别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英文小说,人物对话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叙述描写语言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读者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些人物说话而进一步理解人物、理解故事。因此,每一位成功的小说家都为其书中的人物设计出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言,通过人物对话,使所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活,也使小说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一些外国小说译本,人物对话的语体特点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一些译者对那些看似简单的人物对白缺乏足够的分析研究,译得有些仓促。本文拟通过对一些拥有不同译本的外…  相似文献   

3.
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暗合了两性同体是完美人格的体现这一意识。其中富有魅力的女性人物,都融入了男性气质的因素;而令人喜爱的男性人物同时也富有女性的一些优秀素质。在作者看来,有魅力的女子应有一些男子一般的气质与才识,而可敬的男子也应具备一些女性的资质与品性。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5.
茅盾小说人物性欲的描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研究茅盾的小说,不能对这一问题避而不谈。虽然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却又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讳言莫深,不敢越雷池一步,无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茅盾小说中的人物性欲的文学描写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施蛰存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小说以心理分析多,但其小说在巴赫金所说的对话性、复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表现为人物与他的暗辩、人物与自我的对话、小说结构的对位、人物的对立式组合等。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郁达夫创作的一些小说文本出发,具体分析了其小说中景物与人物感情之间的关系:或相互协调、或构成反差。其情与景设置的技法多样且富有变化,充分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景物描写对抒发人物感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短的小说 晋代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窜,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此小说虽只有二十余字,却写出了人物、情节及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读完一部小说,我们往往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印象深刻,而对次要人物印象模糊。其实,在一部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就以中学语教材中选人的小说为例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学术界虽然对《白鲸》中小说人物所特有的深厚内涵与复杂的象征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遗憾的是,其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本文则正是通过以E.M.福斯特提出的著名人物分析方法为参照体系对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整体特点展开分析。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为更全面地理解和分析《白鲸》中小说人物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是层推不穷,本从艺术本质和个性特质出发,研究其小说与戏曲人物理论,阐述人物构成的高度集中是小说与戏曲人物塑造的共同手段,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倾向是戏曲与小说人物理论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任务。主要人物是作浓墨重彩刻画的结晶,也是我们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赏读、品析的对象。而在一些作品中,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一些着墨不多、常被忽略的次要人物,我们姑且称之为“群众”。这些人物往往被我们忽略,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他们在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烘托主要人物、渲染气氛等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人们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津津乐道,印象深刻,却忽略了小说中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其实,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雅玲 《教学月刊》2005,(12):13-14
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小说的灵魂。在对话的句型中,直接引语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达形式。所谓直接引语是使用引号“原原本本”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保留人物说话时具体特征的一种引语句型。直接引语能够在情境中把人物的对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具有生动性与直接性,在体现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学的小说教学中,我们知道“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另外,语文教师解读小说时往往只关注人物对话的内容是否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是否能够体现说话者的个性特征、是否有力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等等,却忽视直接引语这一句型在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语是充实共同语语汇的重要来源,也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对象。小说写作运用方言词语应斟酌必要性,讲求准确性,遵守规范性,考虑可读性,注意协调性。铁凝小说《笨花》频频运用方言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对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营造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也有一些用例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方芳 《学语文》2009,(2):53-53
语文教学中谈到小说的阅读,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习惯上是分析人物的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这固然正确,但比较笼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还应该传授一些揣摩行为语言的具体方法。比如引导学生体味小说中人物的眼睛语言。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新鲜、真切、丰富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理论家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不同的“形”和“态”.即“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这对于创作和欣赏很有启发意义.与此相关.爱·缪尔《小说结构》的第一章.把小说分为情节小说和人物小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小说重在情节的编织,作家按照情节发展的需要来安排人物,人物对事件的反应不是从其内在秉性出发,而是根据情节变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文体之一。学习小说时,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阅读中,学生能较容易地梳理出小说的情节,也能较全面地分析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也能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语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学生却难以确定。最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意见有了分歧。有的认为于勒是主人公;有人认为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为此争论不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把握好确定主人公最根本的方法。怎样确定小说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20.
小说创作中的空间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空间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坚实大地。在传统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场景和环境,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环境的选择和对场景的集中;在现代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心理的重叠和对场景环境的超级想象,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历史空间、眼前空间、未来空间的重叠并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传统小说空间是人物生存的重要依据,现代小说空间则是人物心理和想象生成、生存、发展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