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观察常用抗生素配伍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临床常用抗生素配伍后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一定温度和时间内混合液无色澄明,无颜色改变、气泡产生及肉眼可见的沉淀生成,pH值稳定,则提示药物配伍无理化变化,可配伍;反之,则其配伍后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2.
考察注射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无菌粉末中不溶性微粒的质量.方法用GWJ-4型智能微粒检测仪按<中国药典>光阻法进行测定.结果140批次样品不溶性微粒检查结果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及头孢菌素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种类.从化学结构角度阐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异的原因及头孢菌素结构与抗菌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介绍了头孢菌素的代类差异和发展近况.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抗生素是一族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头孢菌素类因杀菌力强,耐青霉素酶、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优点,目前在临床抗感染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变态反应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约有5%的患者发生,其中包括药诊、药物热及其它变态反应,严重的可发生过敏休克。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均有共同的化学结构β-内酰胺环。两者可有部分交叉过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D-葡萄糖存在着两种环式结构—α-D-吡喃葡萄糖和β-D-吡喃葡萄糖,两者为C-1差向异构体。吡喃环的C-1位也叫异头位,故这两种构象异构体又称α.β-异头物。当葡萄糖水溶液达到平衡时,α-异头物(以下简称α-体)约占37%,β-异头物(以下简称β-体)约占63%:  相似文献   

6.
葡萄糖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静脉输液。在酸性溶液中,葡萄糖受热分解,脱水形成5-羟甲基糖醛(5—HMF),具有神经毒性,输液中50%的5—HMF能与人体蛋白结合产生蓄积中毒。中国药典1995年版对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作了限量检查(在284nm处,1%葡萄糖注射液吸收值不得超过0.32)规定。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同生产条件下同批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含量的均匀性相差较大,其吸收度相差悬殊,经常出现超标,且取样很难达到具有代表性。考虑可能主要与散热快慢有关,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探讨不同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多索茶碱冻干粉针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方法:制备工艺采用脱炭、过滤、细菌内毒素检查和冷冻干燥,并对其有关物质和含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测.结果:最佳处方为每100支用多索荼碱10.5 g,甘露醇30.0 g;本品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NaCl注射液中室温放王4 h稳定性良好;有关物质及多索荼碱含量符合规定.结论:本研究表明多索茶碱冻干粉针的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室温、缓冲液两种pH值、显色时间、显色剂量对食品中铝测定的铬天青-S显色的影响;铝含量和吸光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室温从21℃升高到33℃,吸光度相应增加;pH5.7缓冲液较pH5.5的吸光度轻微增加;加入铬天青-S20分钟后至45分钟内显色稳定;将显色剂量减半后吸光度稍微降低,显色效果改善;铝含量在0.5-6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铝含量增至8μg/ml时失去线性关系;方法的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由于个体差异等方面因素,临床上常用药物的过敏反应现象时有报道,现将我科病房穿琥宁注射过敏1例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男性患者34岁,因药物疹合并上呼吸道感染,于2001年2月来我科就诊,当日给予5%葡萄糖300ml加强力宁注射液80ml,加维生素C5.0g.加白霉素0.8g静点。3d后病情明显好转。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300ml,加穿琥宁200mg静点,5min后患者自感胸闷,随之呼吸困难、呛咳、口唇颜面紫绀、心慌,立即给予停药,氧气吸入,静脉注射5%葡萄糖20ml加地塞米松10mg,肌注肾上腺素1mg,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0min后患者病情逐渐缓解,口唇颜面逐渐红润,1h后病情好转而稳定,次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末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新时代,许多感染性疾病从此得到了有效控制,随后,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迅速发展.就其发展史而言,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药理活性物质三个发展阶段;按其化学结构的特点,抗生素可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四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癌抗生素5大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羊肚菌多糖-葡萄糖胺共聚物的制备工艺。方法:以总抗氧化活性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法优化羊肚菌多糖-葡萄糖胺共聚物的制备工艺。结果:最佳的共聚物的制备工艺为:反应体系的pH值11.50,葡萄糖胺与羊肚菌多糖质量比4.5∶1,反应时间5.5 h;在该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羊肚菌多糖-葡萄糖胺共聚物的总抗氧化活性,较原羊肚菌多糖显著增强。结论:与葡萄糖胺共聚是提高羊肚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拯救了数以万计生命.然而,随着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普及,由β-内酰胺酶导致的致病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耐药菌的进化和传播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检测/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特异性检测、抑制β-内酰胺酶的相关方法和临床应用已有报道.本综述主要阐述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理,总结近年来β-内酰胺酶荧光探针和抑制剂的发展,以期为今后设计特异性高、灵敏度强的该类荧光探针和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制备尼龙-6镀银纤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表面化学镀银的方法制备了尼龙-6镀银纤维,称量镀银前后纤维的质量并计算出银层的厚度,得出了硝酸银体积质量、葡萄糖体积质量、镀液pH值、镀池温度值,并实验研究了镀银时间等因素对纤维镀层厚度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该纤维的最佳镀银条件:硝酸银体积质量为0.02 g/mL;葡萄糖体积质量为0.035 g/mL;镀液pH值为12;镀池温度为40℃;镀银时间为2 h.镀银后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变化不大,电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了不同部位、不同底物、不同pH值的缓冲液以及不同有机溶剂对夏石金花茶酯酶同工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好的方法是:取幼叶为材料,以α+β-乙酸萘酯或单独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用丙酮∶水∶2∶1为溶剂,固牢蓝RR盐为染色剂,染色液的磷酸缓冲液pH值为6.5,置于37℃下染色0.5h~1h。  相似文献   

15.
pH 值考点的考查形式尽管不断变化,但考查要点只有以下几点。一、同种强电解质不同浓度混和后 pH 值求算例1(’88高考题)将 pH 值为8的 NaOH 溶液与pH 值为10的 NaOH 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的[H~ ]最接近于A.(1/2)(10~(-8) 10~(-10))摩/升B.(10~(-8) 10~(-10))摩/升C.(1×10~(-14)-5×10~(-5))摩/升,D.2×10~(-10)摩/升评析:NaOH 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是 OH~-,两溶液  相似文献   

16.
运用响应曲面优化法优化超声波辅助的茶粕中提取茶皂素工艺,建立以75%乙醇为提取剂的料液pH值、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液固比和超声波功率等因素与茶皂素提取率间数学模型,据此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pH值8.0、浸提温度40℃、浸提时间4h、液固比8:1和超声波功率80W,此时实际茶皂素提取率8.041%(n=5),与模型预测接近。  相似文献   

17.
首次采用结合区段灌注技术及场放大进样的毛细管电泳技术对山莨菪碱四种异构体进行了拆分。详细探讨了溶液pH值、拆分试剂含量、分离缓冲充入时间、分离电压等对测定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条件。在75mmolL-1Tfis—H3P04(pH3.5)为分离缓冲溶液,1.7%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1.0psi,90s)为拆分试剂,分离电压17.5kV条件下,23分钟内完成山莨菪碱四种异构体分离。并通过场放大进样进一步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该方法成功应用于测定颠茄制剂中山莨菪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鸡源大肠杆菌培养时间对药敏试验结果的影响,采用12×8型微孔反应板进行2倍稀释法测定鸡源大肠杆菌X1(临床分离敏感菌)、鸡源大肠杆菌C2(临床分离的产β-内酰胺耐药菌株)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菌株对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1)、多西环素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微孔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并分别在培养2~22 h各记录一次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恩诺沙星、阿米卡星和多西环素的MIC值在14~22 h均无变化。当培养时间在4~14 h时,不同药物的MIC值增大幅度不一样,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1)和恩诺沙星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阿米卡星、多西环素的MIC值变化较大;同时,相同药物对不同菌株的MIC值变化幅度也不一样,其中标准菌株MIC值变化最小,最多不超过8倍,产酶菌株(C2)结果变化较大,最大达到1 024倍,最小8倍。综上所述,临床中进行药敏试验过程中,药物的MIC值随细菌的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当培养时间超过14 h时,其MIC值随细菌的培养时间延长而不再出现明显变化,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药敏试验至少应培养14 h才能得出较合理的、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的MIC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鸡血藤的化学成分,为该药材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果]从鸡血藤中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正二十七烷酸(Ⅰ)、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Ⅱ)、芒柄花素(Ⅲ)、β-谷甾醇(Ⅳ)、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Ⅴ).[结论]化合物4’,8-二甲氧基-7-O-β-D-葡萄糖基异黄酮为首次在鸡血藤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奈特又名硫酸奈替米星,属半合成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临床上常用于败血症、各种泌尿系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此药新近推出,在临床常用的配伍禁忌表中不能查找,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琉酸奈替米星与多种药物存有配伍禁忌,如美洛西林纳,头孢哌酮、笨唑青霉素。 1 临床资料 在治疗大面积烧伤病人中,常采用联合抗生素用药.采用硫酸奈替米星0.2g加入5%葡萄糖液中或0.9%氯化钠250ml中2/d静滴,美洛西林钠2.0g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中3/d静滴及其它辅助用药,两药未直接配伍,但在临床使用上、两组液体更换时,特别是使用吊瓶,在瓶底部立即出现乳白色胶冻样沉淀,即使采用密闭式输液,更换时在输液管内会出现胶冻样沉淀,出现沉淀后考虑配伍禁忌,改用硫酸奈替米星与苯唑青霉素联合应用,在工作中又出现上述情形,引起护士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