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尴尬”者,态度不自然之谓也。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偶遇“尴尬”,往往是难以避免的。这里就有一例。在武钢某厂办公室里,一位年轻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开始了采访交谈。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伟,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2.
5、全、中、近、特。这是指固定拍摄画面的景别。全景表现场面和气势;中、近既有场面、气氛的要求,又要考虑介绍拍摄的主体和信息传达以及画面的组接;特写则重在刻画,描写细部,拍出情节,拍出情来。什么时候用全景,什么时候拍中、近景,什么时候“吊”特写,都要根据内容来决定。现在有的记者乱用景别,特别喜欢用大特写。一位劳模生产操作,非要拍眼睛的大特写不可,拍人说话,只拍一张嘴巴。由于我们专题的主人公,一般不是演员。不能根据你的需要来双目传情,更不能通过嘴巴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本来拍一般特写,人物形象、脸部表情都出来了,就可以了。结果你一个大特写,把眼角的鱼尾纹,嘴巴的缺陷都拍出来了,损坏了人物的形象,反而弄巧成拙。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总希望采访对象乐意提供情况,而且谈话直率、中肯切题。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有位年轻记者采访武汉钢铁厂负责人时,是这样提问的记者:我们参观了武钢之后,真是大开眼界,武钢规模宏大,果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呀!……被采访者:(插话)不,不是最大的。记者:噢,是全国最老的钢厂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老的。记者:嗯,对了,那就是最先进的了。被采访者:也不是最先进的。记者:(脸上泛起了红晕)嗨!您别谦虚嘛!  相似文献   

4.
新闻照片画面最忌“重复”。我从事党报新闻摄影工作十几年了,现在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做到不拍画面重复的新闻照片。党报新闻摄影不能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在同一新闻题材上,要做到不拍与自己拍过的画面相同的照片和不拍与通讯员所拍画面相同的新闻照片,那是很难的。为此,笔者试求说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新闻界同行。  相似文献   

5.
黄斌 《声屏世界》2006,(9):67-67
6月27日凌晨,在世界杯足球赛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比赛的最后关头,意大利获得一个点球并罚中,央视当值现场直播解说员黄健翔高呼:“意大利万岁!澳大利亚可以回家了!”之类大肆张扬个人情绪的不理智话语,惹来众多非议。就宛如世界杯决赛中齐达内头撞马特拉齐一样,争论还会延续下去,还会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更加复杂的方方面面。山东盲人球迷刘志伟甚至通过网络三次向央视足球解说员下战书,要与他们比试业务基础知识,并直指央视解说员的“五宗罪”:一是场面情况说的太少;二是解说时错误太多;三是缺少激情,像念经;四是技术评点不行;五是从…  相似文献   

6.
电视采访型节目的前期拍摄及后期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我们看电视现场采访节目时,一定最为留意的就是被访者。衣着、相貌、风采、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观感。但最为主要的,还是被采访者怎么说和说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元素。然而,再好的谈话节目,也要借助于画面的支持。画面语言正确,就会对被采访者与观众的  相似文献   

7.
我原在北京市城建五公司宣传部工作,经常带蓍照相机到处拍摄,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1991年5月,我被借调到北京日报社参加亚运会报道,而后成了一名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心爱的相机伴随我度过了第一个难忘的春、夏、秋、冬。从“业余”到“专业”,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新闻照片,时间要快,角度要新,画面要美,必须贴近生活,又要为版面服务,不像业余摄影那么随意,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相似文献   

8.
有些业余爱好摄影的同志,也想为报纸上拍点新闻照片。这个想很法好,编辑部需要也欢迎这方面的稿件。可是,有人把拍摄新闻照片看得比较简单,以为只要背架照相机跑到现场,“咔嚓!”“咔嚓!”几下就齐了。结果,片子拍了一堆,却很少能够被采用。这是为什么呢?一张主题鲜明,构图新颖的新闻照片,虽说是在“咔嚓!”“咔嚓!”的瞬间完成的,然而在“咔嚓!”之前,为提炼主题,选择画面,摄影者要费一番功夫,花一定气力。拍摄好一张新闻照片,选好题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所  相似文献   

9.
报纸刊登的社会新闻照片,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生动的画面,更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请看以下这个镜头: 一位80多岁的老人不慎摔倒街头,围观者众,却无人相助。后来6个小学生路过这里,上前扶起了脸部红肿、嘴淌鲜血的老大爷。当时,绵阳日报记者龚旭、刘留正在街上采访,见此情景,怦然心动,敏捷地拍下了这个场面(如图)。据记者叙述,当时旁观的一男人说:“这么大年纪了,跑出来做啥子?”另一女人说:“摔成这个样子,哪个敢管,万一沾上就糟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电视传播的优势已经说了不少,但对于其劣势或者说局限性的认识却很不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曾指出:“电视传播方式的诸因素,也决定了电视宣传的劣势。这些劣势是:稍纵即逝、过耳不留;顺序收音、较难选择。”笔者认为,在广播崛起,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电视应居安思危,全面认识自己,不断改进节目。比如电视界提出“扬长避短”是很对的。但也应看到有些“短”是无法避免的,电视新闻典型报道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试图用电视新闻手段去进行典型报道时,就会感到可拍的东西不多。那些可以表现典型丰富内涵的新闻素材对于有现场规定性的摄像机来说已是“过去时”。电视画面没有文字那种追述的自由,而只能以眼前的现场为起点进行报道。这就是长期以来画面局限给电视新闻工作者带来的困惑。 随着电视新闻实践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尝试。其中运用得较普遍较成熟的手法是发挥“声”的作用,让被采访者通  相似文献   

11.
彭青 《新闻前哨》2007,(4):40-40
我国的体育明星是一个很独特的群体,他们的知名度高、社会荣誉高和经济收入高,但文化素质较低。这“三高一低”经常造成一种“看上去很美,但一开口却很俗”的现象。明星们大多清楚这种“不接受采访不行,接受了又容易出问题”的窘境,因此对采访者的戒备心很重。如何运用新闻心理学消除被采访者的戒备心理,是采访成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13.
演得漂亮     
小时候常常心怀嫉妒地听大人说起邻居家的小姑娘:“生得真漂亮,长大以后可以拍电影、当明星!”面对广大舆论的“以貌取人”,我总是反驳道:“长得漂亮就能拍电影么?也要符合剧情需要呀。拍了电影就能当明星么?也要靠媒体炒作呀。”  相似文献   

14.
奇也,新娘、新郎捻香拜堂的时候,猪八戒先生也觍着脸皮跪在他们中间,这场面显得多么不协调! 不协调是漫画创作的一种手法,但是这幅画的“画眼”还不在乎画面的“不协调”,而在于猪先生“理直气壮”的自白。姑娘出阁,我国封建社会有大送妆奁之风。豪富人家,还往往以“通房丫头”为陪嫁。以男性为陪嫁,并且是以猪八戒这个丑、懒、好色的家伙为陪嫁,这不使新郎如坐针毡、浑身发毛,起一身鸡毛疙瘩才怪呢!  相似文献   

15.
“吗”和“嘛”不能混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发现报纸和刊物上,不少把“吗”和“嘛”字用错,以致使语意颠倒。“吗”和“嘛”都是语助词,但用法不一样。“嘛”字的用法是:(一)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有意见就提嘛!”“这也不能怪他,头一回做嘛!”(二)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这样很好嘛!”“这样不好嘛!”(三)表示  相似文献   

16.
蔡凌  许扬 《新闻前哨》2015,(2):43-44
电视媒介的声画同步特点讲求镜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一规律制约着节目的后期编辑。如果被采访者因为紧张而言语不流畅、字词重复,剪辑这一段画面就会遭遇极大地困难,给节目留下回答生硬、镜头粗糙的"硬伤"。实践中每个电视记者都会无数次遇到采访对象的各种"摄像机恐惧症":面部肌肉僵硬,思维混乱,精神紧张到不能自制,以至无法用语言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帮助被采访者消除和缓解恐惧感,是保证采  相似文献   

17.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第一次见面,彼此互不了解,难免之间隔着一堵“墙”。采访者如何主动出击,拆除这堵“墙”,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迅速达到采访的目的,这是采访中的一大难题。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套近乎”是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共同兴趣法所谓共同兴趣法,就是通过畅谈被采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达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个基本方略的内涵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将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国家大法到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其内容的表述,文字都是非常严谨的,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因此,许多人都感叹地说:“法律难学,法律难懂!”不少新闻记者也莫无感慨地说:“法律宣传报道难搞!”  相似文献   

19.
(一) “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沒有比較完全的知識是不行的” (《毛澤东选集》第三卷820頁)。不論从事任何工作,“知識就是力量”。报紙的內容包罗万象,变化万千。一个新聞工作者,接触的生活面广,要求他认識得快,反映得及时、准确、鮮明、生动,知識就显得尤为重要。加里宁就一再讲过:“一个新聞工作者最需要的……是知識,  相似文献   

20.
在电视荧屏、各类报刊上, 经常看到记者就某一事件、某一现象进行采访时, 这样为受访者“介绍”: 对于各级官员, 哪怕是一个社区主任、村支部书记, 都在其前面注明头衔, “××书记如是说”、“××主任如是说”, 而对于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普通村民, 除非是文中的“主角”、“典型”,一般就用“一市民”、“一村民”来表示了。如果是批评报道, 我们还可以理解, 毕竟是为了保护被采访者, 避免其“抛头露面”带来麻烦。但在一些正面报道中, 哪怕荧屏上一个市民在谈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 下面仍不出现被采访者的姓名,这就让人匪夷所思: 张三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