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燕  李盼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19-120
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即时信息的概念。新媒体的即时信息来自于权威媒体、立刻获得并随时更新、基于事实的短信息。基于此,以四川雅安地震后国家地震台官方微博为分析重点,从信息短、时效性强和连续性强三个方面对新媒体即时信息的特点进行了论述,丰富了危机传播视角下的新媒体信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潘頔 《新闻前哨》2013,(7):100-100,106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强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以不到1分钟的时问,改变了雅安的面貌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与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当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而现在,拥有即时、迅速等优势的微博,以其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传播优势凸显,为雅安地震救援做出了不可低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任笑晨 《今传媒》2014,(5):120-121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4.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5.
快慢之间     
看大样时,传来雅安地震消息.汶川地震的景象还未从记忆中消去,四川又一次地动山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的消息,是唐山两位干部冒险驾车冲到中南海,才让党中央及时得知具体情况;半个世纪后,深山老林中的雅安地震信息却几乎在地震同时通过网络传到北京、传到全国、传到全世界;就是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现场图片的传输速度也要快得多.信息技术进步之快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6.
四川雅安地震,江苏扬州日报社两个文字记者不仅深入灾区震中一线采访,更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同时通过远程传送、微博等现代手段,将地震灾区"实况"及时传了回来,让扬州市民及时了解了地震灾区不为人知、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赴雅安采访报道的成功经验,再次说明:全媒体时代的文字记者,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型升级",拥有摄影等"硬功夫",成为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7.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4月20日8点零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特大地震。8点37分,@头条新闻微博发出第一条播报地震的微博。上午11点,@央视新闻通过微博播报地震伤亡人数,该条微博一小时后被转发5000次。四川当地媒体@四川日报在微博及时发布灾区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时隔一年多的两次地震在考验政府救灾能力的同时,也考验媒体的报道能力。对报纸来说,这个考验尤为严峻,因为报纸无法修改,优劣都成为历史留在了报纸版面上。  相似文献   

11.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派出60多名记者前往灾区,震后一个半小时第一批记者火速赶到震中芦山县龙门乡采访,成为全国第一个抵达震中采访的媒体。4月21日《华西都市报》的封面版,高度体现了重大灾难面前"生命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首先通过对4·20雅安地震中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然后通过几个方面分析了作为新兴的新媒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总结了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要利用它们的优势,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韩勇  吴彬 《军事记者》2013,(5):14-15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特别行动,这又是一场彰显人间大爱的动人篇章。4月20日上午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里氏7.0级强烈地震后,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全力投入抢险救灾。记者跟随救灾部队第一时间来到地震重灾区,在完成好采访报道任务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  相似文献   

14.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实践》2013,(6):I0002-I0003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大地震! 灾情发生后,浙报集团各媒体记者迅速集结,第一时间向灾区进发,踏上艰难采访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从舟曲灾后三小时到雅安的53秒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发展是媒体领域革新与进步的大势所趋,各类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设备的应用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创新发展.新媒体环境对新闻编辑记者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记者不仅要完成新闻信息的采集、收集、分析、整理、编辑、发布等工作内容,还要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度和主观能动性来保证新闻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了这座风景秀丽的城市。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发出求救信号;雅安电视台女主持来不及换下婚纱,赶到第一线播报灾情;《第一财经》的男主持人在播报雅安地震时哽咽落泪;各大报纸把灾区的惊慌、恐惧、悲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