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正广播媒介的优势与独特价值,是由它的声音传播、听觉接受的特点决定的;广播诉诸听觉器官的媒体特性——伴随性,是广播独特的媒介价值的本质体现,因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健康媒体"、"绿色媒体"。在全媒体传播大潮之下,重新认识广播媒介的本质,增强广播的关系媒介属性,对于把握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极有必要的。一、广播的本质特性赋予其独特的媒体价值广播媒体产生之初,对其媒介特性的研究就已开始。早期研究即注重广播的内在声音属性和传播符号功  相似文献   

2.
正媒体是指那些传达、增大、延长人类信息的物质形式;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用来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用来向消费者传递广告信息的媒体,就是广告媒体。广告媒体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媒体和小众传播媒体两大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很多自媒体,把他们统称为新媒体。当前,主流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四大传统媒介和一些新型的新媒介。传统媒介主要是广播、报纸、杂志和电视,而新媒介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页、桌面视窗、数  相似文献   

3.
王丽娜 《今传媒》2011,(7):108-109
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广电传播媒体包括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大众传播声音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区域广、收听成本低、收听人数多等优点,如果恰当地运用广播媒介这些优点,能够以少量的投入获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宣传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平台,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户外媒体合称为六大媒体.  相似文献   

5.
"热线类"节目是广播媒体独有的特色节目形态,也是大众媒体中最具有操作意义的节目。历来"热线类"节目都与"民生类"节目和频道定位联系在一起,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电波媒介语境下,媒介机构和受众的"互动"。结合近几年来的"热线类"节目的一些制作及播出实际,我们能够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对于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和思考,某种程度上又能加  相似文献   

6.
媒体融合时代已然到来,它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融合时代,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未来将如何立身、如何发展,已成为广播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仅以交通广播为典型代表加以剖析,力求探寻广播媒体融合转型中的新服务发展路径。以服务为中心的媒体定位不变媒体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传播型和沟通型。传播以宣传为主,沟通以服务为主。广播属于后者。交通、音乐、新闻是广播媒介中的三大主力军。近20年来,交通广播成为广播中的"战斗机",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省市的综合实力排榜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媒体的激烈冲击,广播媒体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和全媒体的思维推进媒介融合特别是媒介内容的融合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有关广播媒体推进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建议,即完善基础,全面建构广播媒介内容融合发展的软硬件条件;融中有“核”,充分释放广播在媒介内容融合发展中的独特优势;融中有分,准确把握不同媒体类型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8.
移动智媒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对媒介市场的争夺改变了传统的媒介生态,传统广电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意味着新的生存环境对传统广播电视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市级广播电视台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山西省晋城市广播电视台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不断探索融合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组建地市级新闻传媒集团,整合报社,受到中宣部的表彰肯定。通过对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面临问题及解决措施展开分析,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广电媒体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加捷 《中国广播》2012,(10):11-14
研究经济广播的专业化道路和大众化营销,首先必须研究广播的传播形态,形态是媒介呈现的基本形式。其次要重新认识经济广播的基本收听群,从弱势定位回归强势定位。第三要正确认识经济广播的社会功能,积极寻找受众需求与社会资源配置中广播媒体的新位置、新功能。同时,在选择专业化的内容时充分考虑媒体的大众化属性,抓住当下经济广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为新闻生产的多样化提供了契机。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作为传统媒介中的重要内容,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本文将基于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多方位变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相发展、交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在新的媒介竞合大潮中,广播应积极探索与其他媒体的融合渠道。当微博这种新兴自媒体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时,微电台应运而生,它是传统广播和微博的深度结合,是电台发展的新生动力,也必将助力传统广播全面跨入全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2.
马璇 《新闻世界》2009,(1):105-106
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新媒体。本文对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熊丽 《视听纵横》2008,(6):28-29
广播媒介的功能归位,是针对广播媒体功能的偏离而言的。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在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一些广播媒体或者惊慌失措,迷失方向,或者见异思迁,跟波逐浪,久而久之,离自己固有的媒体功能优势越来越远,最后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广播媒介批评呈现出一种相对低速的发展状态,而实践规模偏小、理论研究尚未起步、缺乏必要的平台支持则是其主要表现.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广播影响力的下降、对广播媒介社会功能的严重“误读”、媒介批评研究的自身缺陷以及广播媒介批评机制的缺失.其危害则表现为广播媒介规范长期得不到有效修补,广播公信力持续走低并最终危及广播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要解决当前广播媒介批评的低速问题,必须加强对广播媒介批评的重视,加快广播媒介批评理论研究步伐,并积极建构起有效的广播媒介批评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一直以来,我国广播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挥着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同时,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广播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来运营。但随着近年来外部媒介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多媒体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自由度大为扩展,传统传媒的渠道垄断已经被打破。同时,其他传统媒体对广播媒体的压力也是有增无减。为了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条件下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传统的广播媒体必须吸聚更多的现代  相似文献   

17.
陈戈 《新闻知识》2012,(12):33-35
根据媒介营销的三次售卖理论,广播要想抓住受众、广告主,就需要在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自身的品牌推广方面做出努力,而媒介融合为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首先论述了广播产业媒介融合的必要性,接着从广播节目的创新、广播广告市场的开发和广播媒体自身的推广方面出发,运用实例阐述了广播应该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融合,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广播媒介营销。  相似文献   

18.
侯迎忠 《视听界》2008,(4):74-76
数字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变化。带给广播媒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通过对长沙地区听众的实证调查发现,受众接触广播及与电台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广播媒体听众比例下降,目标听众定位存在偏差。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改变缓慢。为此。广播媒体必须由单向传播向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转变。节目内容制作上从专业化向类型化转变。积极培育听众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听广播的新习惯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斐斐 《青年记者》2012,(17):49-50
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广播被称为“弱势媒体”.在媒介形式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广播更是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当前复杂的媒介飞速发展时期,广播媒体能否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否充分借鉴其他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与新媒体融合共进,是广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数字生活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了媒介的生态,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广播新闻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与融媒体接轨,如何做到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需求,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