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广播同报纸、电视、网络等一起悄然点燃了传播媒体大战,如何能赢得更多的受众,是当代广播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话题。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广播人要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增强广播的感染力,以此来影响受众。大力提倡广播记者练好嘴上功夫。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传播工具,是一种语言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其它报道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广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在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带声音的录音报道,…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16,(5):41
春运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尝试打通春运新媒体、全媒体报道,以直播报道为主体,移动优先、全息化展现,加强新闻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全景看春运:直播回家路新华社客户端开设"直播回家路"新闻报道流。通过连接车站和旅客,连接新媒体和用户,连接记者和受众,既碎片化呈现实时资讯,又通过大数据给用户全景式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4,(2):F0002-F0002,I0001-I000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套频率和中国广播网、40个记者站的记者、编辑、主持人等深入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大批源自普通民众生活的生动稿件以消息、述评、连线报道、系列报道等形式,在《新闻与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等重点节目播发。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韩阳)由华特·迪士尼影业公司出品的《熊猫回家路》5月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在国内上映。《熊猫回家路》改编自四川卧龙保护站创建人的真实故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中波1080千赫苏州综合广播,是一个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地方媒体。六十多年来,频率的整体架构、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编辑记者人员的配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一档以传播苏州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苏州评弹"为内容的节目——《广播书场》却一直坚守至今,和听众一起"品味弹唱艺术,感受评弹魅力"。  相似文献   

6.
高旭 《记者摇篮》2015,(2):43-44
广播和电视业发展之初就设置了记者和播音员两种不同的岗位,记者负责写稿,播音员负责播出记者所写稿件。虽说现在既能采访写稿又能出声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但总体而然对于地方台来说记者依然是记者,播音依然是播音。广播作为几大媒体中最"线性"传播的一种——元素单一、手段有限。如何在互联网和自媒体迅猛发展、传统媒体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背景下实现创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广播新闻工作的媒体人,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一下其中的一个尝试——让所有广播记者都"出声"。  相似文献   

7.
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广播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深化推进"走转改"活动。2014年,先后开展了《广播记者走基层——改革宁波行》、《广播记者新春走基层》、《深化走转改,五水共治我们在行动——保护母亲河纪行》、《行进亚非欧,寻访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宁波人》、《广播记者走基层——来自高温一线的报道》、《深化走转改——海上丝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基层广播电台的新闻报道,在各家广播媒体激烈竞争中日益强化着记者连线报道这一独特的广播传播优势。电话连线占领着"主阵地",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时也实现了许多市县媒体之间的记者资源整合,使广播新闻报道呈现出"活力四射"、"势不可挡"的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活力",更好地彰显出了广播新闻的传播魅力。新闻连线节目也以其形式新颖、信息量大,而且可以极大地发挥和调动广播的技术优势而深  相似文献   

9.
正自媒体带来了一种新时代,它说明传播领域,不只是媒体公司和专业记者自上而下的"广播",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受众、编辑、记者等一起互动的自下而上的"互播"。正像人类的认知世界向宏观宇宙和微观基本粒子两个方向深入一样,网络数字技术推进着信息传播也朝着这两个趋向发展:一是像人们的认识由地心说——日心说——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是否有边缘等问题一样,  相似文献   

10.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11.
连线报道是广播以"快"和"活"的特点适应媒介竞争形势的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记者是做好连线报道的关键因素。相对于传统的广播报道,记者在连线中一般以"我"的身份亮相,他是"在场者",也是"观察者"、"体验者";他是"采访者",也是"被访者"、"讲述者"。记者需要适应这种角色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新的社交媒体也愈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当广播与社交媒体相遇,听众的体验将更为丰富,也拉近了他们与广播的距离。具体来说,谈话类广播节目离不开采访,交谈与对话是形成节目吸引力的重要基础。4月25日上午,英国超越广播负责人本·威廉、澳大利亚埃亨媒体与培训总经理史蒂夫·埃亨,分别围绕"如何做好采访,最大程度地调动被采访人,将他们与听众紧密相连,并充分传达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广播公司该如何使用社交媒体与听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吸引其参与其中"做了精彩的演讲。本·威廉采取互动的形式,剖析了成功采访的要素,强调采访过程中,记者和主持人不是"专家",重要的是突出好奇心,注意聆听。史蒂夫·埃亨就广播可以使用的最新工具展开讨论,建议将广播节目与社交媒体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听众参与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广播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广播电台的记者编辑应该牢记广播新闻稿是"为听而写""为听而编"。根据多年从事广播电台记者的工作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编写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应该在导语的提炼、内容的故事化和信息量的丰富三方面提高稿件标准,从而使广播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精彩导语"抓住"听众耳朵  相似文献   

14.
全国"两会"可挖掘的新闻资源非常丰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记者和编辑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在200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力求创新突破,为广播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既要忠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及时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广播要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就要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实现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关键在编辑、记者思想观念上的"三贴近"。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首先决定于编辑、记者的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广播电视台领导班子经常组织编采人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16.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那么媒体的从业人员是不是就"顺天应人"地成为全媒体记者?本文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深的误解。全媒体记者的概念可以有,全媒体人才也可以有,但真正的核心记者队伍一定是专业的。事实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记者要成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全才并不现实。在全国一些中小广播电视台步履维艰的情况下,近几年秦皇岛广播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却一直逆势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广播和电视作为两大业务部门相对独立运行,保持了两个专业队伍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保持了两个主体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正"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新闻人的职责和使命,又是一名编辑记者自身成长的必经之路。"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笔者与同事一起深入基层,脚踩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一路行走,一路感悟,一路学习。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  相似文献   

18.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确定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以夏收为宣传中心,采取各项措施,让广播宣传很好地为夏收工作服务。 5月8日,编委会研究了如何配合全省夏收工作搞好宣传报道的问题,随即将报道意见印发给了记者和集体记者(各县市区广播站和报社)。5月12日又召开了编辑、记者。集体记者参加的电话会议,对配合夏收的宣传报道又作了具体的布置;接着,在政治广播部各组抽调了九名记者,分五路到关中、陕南地区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9.
广播节目离不开音响的运用,广播的特色也正在于此,音响能烘托气氛、延伸主题、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可听性,增强节目的感染力,然而现在在广播稿件中,有些记者重文字雕琢,对音响的运用却有些粗放,这样不仅影响音响在节目中的作用,而且很多好的题材也因此而黯淡。笔者认为,要用好广播音响就要在"精""细"二字上下功夫。广播新闻受篇幅以及受众收听习惯的影响,记者采写追求主题鲜明、篇幅短小,也因此导致记者把音响看成是  相似文献   

20.
版面是报纸等文字载体的形式概念,排版是为了体现编辑部的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读者。广播新闻是新闻以声音的形式在某个节目时间段的集合,节目的编排也是为了体现编辑部意图和对新闻价值的评判,让新闻更容易抓住听众。因而,广播新闻节目可以借鉴报纸的版面意识,同时更要发挥广播自身的优势,形成广播新闻特有的"版面风格"。一、避开劣势,让广播新闻"版面"重点突出、"一听了然"毋庸讳言,广播媒体的劣势在于"转瞬即逝"。那么,怎样才能让它抓住听众,吸引听众一路听下去,并且能在其记忆中留下印记呢?笔者提出广播新闻节目要有版面意识,就是要借鉴报纸的长处,避开自身的劣势,使得一档广播新闻节目重点突出、"一听了然"。先说记者。广播记者报道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