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青小说乡恋叙事表现出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乡村的回归,这种叙事倾向与鲁迅先生的"归乡"小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知青从当初争先恐后的回城到乡恋叙事中知青主人公对乡村的情感皈依,更是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问题已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新生代乡村教师本应是村中的"教书人""文化人""知识人",承担着培育地方人才、改造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工具理性主导、实践导向偏离与城乡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复杂化""模糊化",褪去了原有身份并逐渐演变为"教学技术人""应试教书匠""城乡边缘人".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应坚持以教师本体价值为主导,确立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培养目标,加强学校文化管理等外部支持,注重本土乡村教师培育,"内""外"双管齐下,重塑、强化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形象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动态名片,对于乡村教育师资的引进与保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当前乡村教师形象发展进行审视,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形象呈现出"神圣化"与"污名化"对立、"坚守"与"逃离"反差、"荣誉"与"落后"悖逆等形象症结,整体形象不佳。分析缘由,教师本体性价值的迷失、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谐、网络媒介叙事惯习的偏误是问题形成的诱因。据此,研究提出应以归正乡村教师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为逻辑起点,基于生态发展观协调构建乡村教育体系为解决动力,以规制媒介叙事偏好为条件保障,以期建立具有真实稳固、积极正向、和谐统一特征的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4.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在传承乡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乡村教师沦为乡村社会的"异乡人"、乡土文化的"陌路人",陷入了"边缘人"的角色困境。对此,文章基于人文视野,关注乡村教师的生命、态度、价值观,具体探讨乡村教师作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的角色责任,积极探寻乡村教师从"边缘人"转至"传承者"的角色出路。  相似文献   

6.
方言叙事的复兴标志着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边缘状态的方言和俗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冲破重重压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方言叙事与地域经验和民间狂欢化语言的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包容多元性的地方性经验立场,给方言以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保持本土文化的差异化、多样性、生命力以及抵抗外来文化的兼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闫婷 《辽宁教育》2014,(11):27-31
本研究依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尔曼提出的"前台"理论,通过对一位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前台"的叙事研究,揭示乡村教师"后台"生活中隐含的真正自我。  相似文献   

8.
刘佳 《当代教师教育》2021,14(3):30-37,48
"支持计划"完整实施五年,对其实施成效进行评价意义重大.不同利益主体对"支持计划"实施成效有着差异的评价标准,政府关注城乡教师均衡的政策目的 ,乡村教师关心个人获得与发展,乡村学生在乎所接受教育的质量提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3省9县的实证调查,文章首先概括了政府、乡村教师、乡村学生的评价观点;然后以"乡村学生发展"作为根本标准进行再评价,结论认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现状,促进了乡村学生发展,但是优秀教师与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补充不足、优秀教师与年轻教师流失率仍然较高、教师能力素质提升效果不明显,以及城镇流动教师实际作用不理想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乡村学生的发展.立足乡村学生发展,未来《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以及新乡村教师政策制定,需要坚持关注乡村学生发展与需求的价值基础,将政策实践范式由"肯定性行为"转换为"协商与协调行动".  相似文献   

9.
游走徘徊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身处"城乡交叉地带"的"边缘人"的苦痛在于:他们在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以及在现实的强压下向上流动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这一庞大群体既被乡村抛弃,又遭城市排斥的命运际遇的描写,成为了近几年乡土小说作家关注的焦点,并为之呐喊,为之鸣不平。文章从自我认同的危机,农民与城里人的冲突;文化价值的创伤,都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碰撞;爱情婚姻抉择的痛苦,梦想与现实的交锋;人生道路的无奈,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落差等四个方面对"边缘人"的苦痛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相似文献   

11.
从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的研究出发,通过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外部驱动力"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四个"外部驱动力"理论,以及"外部驱动力"理论对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学术价值及实践指导意义.指出不论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者、教师,认真掌握驱动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四个"外部驱动力"理论,对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快速、科学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自为与外塑交互作用下实现的,高效能的支持体系是教师获得外部支持的前提,乡村教师亦是如此.当下的县域乡村教师支持体系,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陷入要素、内容和组织的碎片化困境,表现为公共性与专业性的冲突、主体性与工具性的疏离和科层化与自组织的失衡.常州的三个案例表明,置于整体性治理思维框架下,通过关注整体、系统支持和协调行动等三个方面的行动策略,可以有效消除乡村教师支持体系中碎片化运作带来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在改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外部保障为主的支持措施,与乡村教师内在需求仍有脱节。通过对全国23个省乡村教师调研发现,乡村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需求高于工资待遇,过重工作负担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外部提供的培训及教研支持,同时部分乡村教师有明显的情绪枯竭问题,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应重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建议通过"新学校"计划、简政放权、加大培训等方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支持系统经历了从"不足模式"到"拟合模式"的路径转变."不足模式"注重以物质条件吸引教师赴乡村工作,然而大量教师在乡村社会空间历经种种挫折之后选择离职."拟合模式"则立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空间的契合,通过专项支持消解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落差,发展教师共同体,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组织环境,发展基于场域的实践,优化乡村教室教学空间,使教师扎根成为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问题本质上不是教师问题,而是乡村问题,是乡村问题带来的教师问题。当前,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正在从"待遇""职称"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问题转向教师内部专业存在感问题。影响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的问题有专业生活实现感问题、专业成就获得感问题、专业价值认同感问题三个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存在感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学校,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实现感;改变教师评价方式,实行"合格性绩效评价",增强乡村教师的专业成就感;设立乡村教师进修专项资金,建立县级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内力,增强专业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17.
鲁迅众多小说中出现的"鲁镇"空间意象,由于其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小城镇"的特点,既成为当时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占绝对统治的中国社会的总体象征与国民劣根性衍生的温床,同时也有效地参与了鲁迅反封建的叙事建构.因此,"鲁镇"为鲁迅的反封建主题提供了一些鲁镇之为"镇"才能提供的东西,从而在推动鲁迅的反封建叙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对课堂学习"边缘人"转化的过程中,以观察"边缘人"课堂学习表现为基础,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探究对"边缘人"的转化策略,即改善家庭养育方式、增进师生融洽关系、自我反思教学风格、促进同伴良性交往、形成科学评价方法,从而促成"边缘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下不去""难留住"与"不作为"等现象是当前乡村教师政策激励"低效化"的实然样态.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够完善和合理,政策的解读不够精准和到位,政策的实施不够及时与有力.通过完善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强化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强化教师激励政策的评价与监督等途径,可以突破乡村教师政策激励的"低效化"困境.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1980年代诗歌的"宏大叙事",1990年代的诗歌则是"边缘叙事"."边缘叙事"与1990年代特定语境中诗人及诗歌的不断边缘化有关.它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诗歌的"向内转"及对"当下性"的强调."边缘叙事"的策略效应呈现为三个放逐:对抒情性的放逐,对主流叙事话语的放逐,对精美语言的放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