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自愿性”失业。本文从市场分割理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长期和近期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知识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大学生的“知识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知识失业”主要由结构矛盾、总量矛盾、大学生个体因素三大原因造成。从高校角度看,解决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多重调整,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拓宽就业口径,培养学生知识与技术的迁移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变被动适应就业为主动创业上岗,开拓就业空间;三是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强化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众多致力于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专家看来,就业期望值一直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当我们分析个案的时候,就业期望值可以解释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策略选择,更是解释大学生等待性自愿失业的有力论据。然而,就业期望值该对就业难负有责任吗?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就业期望值在“就业难”中的无辜角色。  相似文献   

4.
赵海峰 《教育与职业》2008,(15):168-169
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认为大学生失业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必然现象,不能把大学生失业的责任直接归咎于教育。提出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建立该制度的意义与可行性,并指出应加强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立法工作,大学生失业保险应以自愿投保为宜,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国际经验看,当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通常会出现“知识失业”现象。“知识失业”的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市场需求减少、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解决“知识失业”,应从改善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就业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对隐性失业问题的危害性从经济、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传统体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三个方面找出了隐性失业的原因,从健全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失业预警体系、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隐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隐性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教育体制都难辞其咎。但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惟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方能从根上消除“隐性逃课”。  相似文献   

8.
以往,“失业人员”、“失业群体”一般被认为是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下岗工人的代名词,然而,一个日渐壮大的群体却被人们忽视.在全国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保障的现象比比皆是,即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失业群体.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失业群体的焦躁,愤世嫉俗等心理问题都会对其自身和社会产生危害.本文讨论了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功能有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三大失业人群之一。不能把大学生失业的责任直接归咎于教育身上,即认为是教育自身及其培养不利使得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为,就业是一个复杂性、系统性、广泛性的社会行为,教育只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上教育有其“能为”和“不能为”之处,不能笼统地把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归咎于教育者身上。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失业统计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失业统计指标口径不一致、含义不明确,从而导致目前计算公布的失业率指标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下岗人员与失业人员合并计算失业率;计算口径以统计部门制订的标准为准,保证“数出一家”;城镇隐性失业问题单独计算城镇隐性失业率;农村隐性失业问题以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反映等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两种经济学解释,即“价格刚性”解释和“价格机制有效”解释,并通过对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所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考察分析了究竟是哪一种经济学解释更适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上,市场调节不但是有效的,而且起主要作用。社会上普遍认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经济学角度的“失业”问题,且并非完全是高校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社会大众意义上的“就业难”与“失业”在经济学角度来看更多地是指“自愿性失业”和“职业搜索”过程中的“摩擦性失业”,这些可以通过市场调节、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周宏伟  谢钢 《高校教育管理》2013,(2):106-109,124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出发挥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载体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方法等多种“隐性”的途径和方式,使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第三次失业高峰就是“九五”期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综合性失业人口(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大约有1.8至2.6亿的规模。失业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大学生居然也开始面临失业问题,“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并且这种现象日趋增多。由于大学生找工作牵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大学生失业现象自然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生失业原因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就其性质而言是自愿失业,就其程度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应该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收入水平、个人发展前景、稳定的工作是决定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是大学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区域;期望收入偏高、就业价值观呈现矛盾性是大学生就业不可忽视的特征。在大学生眼里,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脱节、就业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太多是形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提供更多的职业需求信息和举办更多的校园招聘会是大学毕业生最希望得到的就业帮助。  相似文献   

16.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大学生获取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任务管理的就业隐性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不同的是,大学生就业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大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性小”、“传播者垄断知识的心理不明显”等优势。及时介入自我传播、开展平等的人际传播、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组织传播,可以推动个体隐性知识被更多的个体获得,最后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引导大学生获取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任务管理的就业隐性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不同的是,大学生就业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大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性小”、“传播者垄断知识的心理不明显”等优势。及时介入自我传播、开展平等的人际传播、利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组织传播,可以推动个体隐性知识被更多的个体获得,最后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转轨时期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隐性失业呈现此消彼长,新增量与消减量几乎不相上下的变化态势。在变化中,隐性失业的产生正在由以体制性原因为主转向以结构性原因为主,并由宏观层面转向企业微观层面,与隐性失业相对应的是,目前我国隐性就业现象大量存在,并作为对前的一种隐性缓解;对逐渐增多的名义上退出劳动力供给队伍的人口中的潜在就业压力,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城镇外来劳动力的低失业率有利于“稀释”城镇失业率;城镇对外来劳动力的总量控制应主要定位于限制他们在城镇失业而不是其在城镇就业。  相似文献   

19.
甲:近来,“下岗”、“失业”、“分流”这些中国人原不大熟悉的词汇在媒体上频频出现。“失业”“转岗”“再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世纪末话题。对于处在失业边缘、缺乏失业概念与心理准备的隐性或公开失业人员来说,尽快重获就业机会、走出失业困境才是最关切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学习的革命》似乎离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远点。乙:有些事跳开一点、超脱一点反倒看得清楚。就事论事,往往看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再说,学习的革命是与我们每一个即将跨入21世纪的公民的命运直接相关的话题,对下岗人员来讲应该说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高校扩招背景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了“90后”大学生的就业难现象,“毕业就失业”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一个普遍心理.受时代变迁影响,“90后”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格特征,有着独特的就业心态、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应对“90后”大学生就业难,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配套政策、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着力,离不开政府、市场、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