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引文数据库网络版为统计数据源,对2005~2009年期间我国图书情报学15种核心期刊的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下载与被引的年代分布、高下载与高被引文献等作对比分析,尝试通过数量分布特征来探讨这2个最直观的计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了解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交流特征和读者利用网络期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有效地消除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障碍,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开放与自由。以图书情报领域的期刊为例,以DOAJ收录的期刊列表为数据源,探讨OA期刊的出版形式及出版规律,旨在明确国内外当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并与传统学术期刊进行比较分析,找到OA期刊的出版特点,希望对我国的OA资源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魏晓峰 《现代情报》2013,33(8):117-122
通过访问各刊网站和检索国内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并且主要采用期差统计的方法,对我国19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网络出版与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时效性进行分析与比较,考察各刊网络出版现状、资源开放存取程度与水平,进而针对国内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发展提出整合电子期刊资源、优化网刊资源与服务功能、提高资源开放存取程度与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互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图书情报学19种核心期刊2006~2008年间的引文数据为统计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期刊的引文、被引、自引等角度,对其情报输入、输出、自繁衍能力以及期刊间的关系等进行讨论,得出图书情报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渗透和利用情况及各刊在文献交流中的位置与作用,以期能为图书情报学研究、学科发展及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萍 《情报探索》2013,(10):12-15
以2005—2012年LISA(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文摘)数据库收录的关于OA期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年度文献量分析、作者分析、期刊分析和主题分析。根据OA期刊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找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地区、核心作者和重要期刊,探讨目前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国内图书情报界OA期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年-2009年中国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基金资助论文进行分析,从资助基金的级别与比例、论文在期刊上的分布、高产出作者及其重点研究领域、高产出机构及其重点研究领域、关键词词频分布等方面,描述中国图书情报学基金资助研究的基本特点和整体状况.同时,将数据分为2000年-2004年、2005年-2009年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中国图书情报学基金资助研究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阎雅娜  聂兰渤 《现代情报》2007,27(10):170-172
随着OA期刊数量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OA期刊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和出版模式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和认可。本文主要利用“网络版乌利希期刊指南”,从出版国家、出版者、文献类型、出版年、出版语种、学科分布及学术水平几个方面对其收录的OA期刊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对当前OA期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探讨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以及方法多样性分布规律,通过采集《图书情报工作》2012-2016年1000篇期刊文献并使用R语言、RapidMiner分析软件等分析工具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时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并存,传统的情报学方法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有所下滑趋势;新兴的交叉学科方法种类多样呈上升趋势;我国情报学方法体系完备,拥有多样化的、成熟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胡泽文  刘硕  冯睿  张小菜 《现代情报》2018,38(11):95-104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中美英图书情报学领域1990-1994年和2010-2014年期间文献的施引文献为样本,计量分析了:1)美国在1990-1994年和2010-2014年期间的施引文献特征:国别、机构、来源期刊、开源、类型和语言及其之间的差异;2)中美英2010-2014年期间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施引文献特征及其之间的差异,揭示出中美英3国1990-1994年和2010-2014年期间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施引特征分布情况及科学交流概况。研究发现:1)1990-2015年美国的年均发文数量是中国年均发文数量的24倍;2)中美英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主要施引国家基本一致;3)美英图书情报学领域新时期(2010-2014)的主要施引机构中,出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武汉大学等中国大学的身影;4)美国图书情报学领域施引文献的开源程度最高,比例达到10.73%;5)中美英3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主要施引文献类型基本一致,全部为论文、会议论文、综述、专著和社论材料,且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占比均在91%以上。  相似文献   

10.
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桂珍 《情报探索》2012,(11):40-42
以SSCI JCR2010年为统计源,对其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的特征如国家分布、总被引频次、载文量、被引半衰期、出版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对CSSCI和SSCI收录的影响因子排名前3的图书情报学期刊进行比较: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11工程"院校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组织与揭示现状.结果显示,开放存取资源已得到许多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但涉及的资源量很小,以直接链接式组织方式为主,并就OA资源是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补充、要重视其整合组织及宣传推荐工作等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是服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能否为高校图书馆所利用,对其馆藏资源建设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以DOAJ为例,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客观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OA期刊的发展潜力比较乐观,可以作为现有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馆藏资源较少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梅  赵惠兰 《现代情报》2009,29(10):33-36
开放存取环境下读者可以免费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减少了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角色受到直接的挑战,给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信息环境的日益复杂,图书馆要持续发展,保持其竞争力,必须重视藏书发展政策的制定,从理论政策上来指导图书馆馆藏发展,协调与平衡版权资源和开放资源的种类、学科内容等方面的发展,规划馆藏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OA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易治宏 《情报科学》2006,24(7):1030-1033,1094
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它迎合了网络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特点。OA学术期刊出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出版模式。本文介绍了开放存取的概念、特征和产生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OA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对象的改变造成信息资源政策的调整,OA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把图书馆资源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基于开放存取的研究进展,从OA资源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对图书馆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馆藏发展政策作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爱丽 《现代情报》2007,27(11):149-151,153
开放存取是图书馆学情报学近年来研究的重要主题和热点,文献计量是研究图书馆学的重要方法,文章统计出近五年17种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关于开放存取栽文,分析其总发文量,年均发文量,主题研究等情况,探讨我国开放存取研究和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17.
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学勤 《情报科学》2006,24(9):1425-1429
本文通过介绍了开放存取的三种主要类型及相应资源分布,帮助科研人员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发展势态,同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获取开放存取资源的有效途径。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中国推动开放存取运动,促进开放存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华 《现代情报》2009,29(10):37-39
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已经给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现状,提出了提高对开放存取的认知,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本校特色开放资源库和实行开放资源共建共享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熊惠霖 《情报探索》2014,(12):55-59
针对目前我国图书情报领域(LIS)学科库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LIS学科库整合平台的思路,叙述了基于DSpace软件对平台进行定制和开发的方法,包括系统界面的汉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扩展、RSS订阅服务功能的设置以及抓取与采集功能的实现,力图建立一个面向中国图书情报专业用户的、纯中文界面的学科库整合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