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极其崇拜英雄的民族,英雄史观几乎是他们解读历史的唯一方法。这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他们总是以200多年前的英雄的建国之父一代来羞辱当今的政客——而且表现在经济、文化、学术、音乐……等等所有的行业当中。好莱坞自然是塑造和强化英雄史观的最强大机器。  相似文献   

2.
塞尔维亚人是一个崇拜英雄、尚武的民族。直到今天送男儿当兵仍是塞尔维亚农村最热闹的喜庆活动之一。前南战争爆发后,波黑塞族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博得整个塞尔维亚民族的崇拜,当联合国法庭把他宣布为“战犯”的时候,塞族控制区的每一个角落流传着他在战壕中指挥作战、与士兵吃同样饭菜的动人传说。  相似文献   

3.
英雄崇拜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各民族的英雄崇拜也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两位英雄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差异:一、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规范,重道德;而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崇尚战争,重力量。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具有集团性的特点;而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的特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重心在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则重个人利益。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重伦理道德、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集团利益,心灵上是戴着枷锁的。而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重力量、重个体、重荣誉,重私利,是人性觉醒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43):28-37
人类总是生活在时间的十字路口上。当下的每分每秒都会变为记忆,充实着世界,滋养着人类;而未来的每分每秒又都是希望,带领着我们勇敢前行。在过去3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贫困,并且重新建设了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国当代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丰富、繁荣、活跃、博大、坚实的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五千年关于文化的记忆。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繁荣的盛世也必将是文化蓬勃的盛世。回忆云南文化产业从初步构想到大发展的近4年,  相似文献   

5.
严文静 《青年记者》2005,(12):53-55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这一现象不断得到证明:无论是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舆论传播总是空前活跃,激荡着历史洪流中的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中最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田霖 《中国编辑》2007,(6):70-72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精神生成语言。当语言代代相传的时候,民族的全部文化、精神内涵也就附着在语言之上了,语言趋向文明的过程是不同民族精神趋向文明最过硬的指标,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支撑起社会的文明进步。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不断发展变化,语言就成为包括思想、文化、观念等在内的一切社会变化的最为敏感的显示器。它能够迅速捕捉和反映社会时尚的变化及人们文化心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人类在其自身发展历史的每一阶段始终伴随着针对自己的偶像制造与崇拜。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转型使得偶像的制造因偶像崇拜需求的多元化变得更加快速与复杂。偶像的制造在媒介文化生产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且,由于偶像制造所引发的偶像消费与偶像崇拜逐渐成为当代媒介文化的特殊景观。本文将从偶像及其崇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趋向加以分析,从而有助于我们对这种媒介文化新现象的认识和把握。一、偶像与偶像崇拜传统意义上,所谓偶像就是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其实可用于偶像的物件实在太多,不同民族的先民们曾…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9.
柯泽  倪霞 《新闻导刊》2009,(4):46-48
近期重庆卫视全新改版,在“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总体定位下,抽象出重庆人民和重庆城市历史积淀的文化精神特质,在全国独树一帜地主打承载主流价值观的“英雄品牌”。谈及英雄。我们会联想到金戈铁马、战火纷飞,而巍巍山城重庆,可谓英雄辈出,从民主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邹容、张培爵、胡真、江竹筠……。一个民族需要英雄崇拜,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座城市也需要英雄,重庆,正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偏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作为人类心理之产物的偏见,就开始存在于各民族、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之中.[1]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即便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也不例外,编辑在编辑工作中也有可能有意无意间带有偏见.为了保持对文稿选择的客观公正,编辑必须首先消除自身的偏见.遗憾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似乎忽视了对这种编辑心理现象的研究.笔者不惴浅陋,拟对编辑的偏见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有自己的英雄——人们效仿、崇拜、钦佩和追随的榜样.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塑造的英雄形象以及人们对英雄的定义存在着诸多差异,人们对英雄的认同与否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文主要以中国和美国媒体报道为例,阐述不同地域媒体对英雄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档案是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是社会记忆的汇集。档案在建构社会记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也有其局限性。档案工作者的社会使命就在于保存档案。最大限度地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化,从而为社会留下完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张韩慧 《新闻爱好者》2010,(11):155-156
文化,是一种由历史积淀下来,由公共社会系统所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互相依存,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在我们关于世界的话语和思考中,由文化产生的差异和认同是如此根深蒂固。它是人意识形态中的一个深层维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的运行和人类的行为提供规范和框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或多或少地制约着每一个寄生于当下文化语境中的个体的一切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4.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家所惊叹的事实是,今天的中国公民更近于原子个人式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的全部难题,每一个人面对社会的风雨时难以得到有效的同情、救援,因为人们在社会空间的拓展责任面前,放弃了属于自己的一份  相似文献   

16.
主流新闻:何以可能与可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其《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在一个和谐同一的社会里,人们能够在所有重要事件中具有相同的感情和思想,因而形成的公众意见也是强有力的”。新闻报道所传播的重要事件,对形成公众意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条信息不可能到达每一个人,每一条信息却可能关涉到每一个人。在网络传播环境和海量信息的情境下,能够体现主流社会价值观、影响各阶层的意见领袖、提供全景信息并且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主流新闻,对形成社会公意、达成社会共识、建构一个民意畅通的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刘渊 《新闻爱好者》2010,(2):155-155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在任何时代,任何怀疑的逻辑或一般的琐事、不虔诚和枯燥乏味的东西及其影响都摧毁不了人们心中的这种高尚的天生的忠诚和崇拜”。千百年来,文本意义上的英雄形象随处可见。当然,自古以来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缺乏英雄,这就为英雄形象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18.
雷蕾 《大观周刊》2012,(49):45-46
众所周知,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社会政策,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几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实施好适合我们中国国情的生育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情况评估以及根据已有的基础和当前的国情来探索接下来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出发,思考和总结出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文学艺术就像是一面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记录、折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形象教材。古往今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深植于中华沃土,又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中汲取养份,成为东方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令人们赞叹不已,为之心驰神往。广播是最为普及、最为大众化的媒介。选择、加工、传播优秀的文学作品借以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激发人们锐意进取和善良美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广播文学节目的主要任务。一年一度的中国广播文艺奖,特设有“文学节目”评选题目,…  相似文献   

20.
段卉 《新闻通讯》2014,(2):37-39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电视直播技术支持下,成为全球亿万观众参与和“见证”的盛会。经过电视直播,奥运冠军迅速成为一个时代的英雄。但是“电视再现虽然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录制,却将全世界的运动员之间的体育比赛改变成了各个民族冠军之间的较量”。在中国体育事业“举国体制”和大众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下,大众媒体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商业营销的平台,体育文化传播充斥着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本文选择刘翔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通过对刘翔的媒体报道和形象建构与解构,透视体育文化传播中的英雄崇拜现象,并试图触及其文化本质。刘翔英雄形象是在政治语境、商业语境和民间语境相互渗透中构建的。但以“民族英雄”和“刘翔精神”为核心的商业营销反过来异化了刘翔。刘翔注定无法成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运动员,其身体和精神都被“物化”和被消费。而作为“看客”或“粉丝”的普通人,其英雄崇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费刘翔的方式,同时普通个体也是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