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得到推进,普通市民对其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空间美感的呼声日渐强烈。当代多元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必须既要表达出城市发展及社会文化等要求,还得满足新时期市民的审美观念并使其安居乐业。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不仅要从空间物理形式上进行考虑,更要塑造空间美感。本文即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美感进行设计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对滨水空间的特性分析入手,重点针对滨水住区开发中过分强调自身的小环境建设而无视城市其他区域对滨水环境的共享性要求这一方面展开论述。以上海苏州河中心区河段周边的江景房小区——中远两湾城为例,对它的开发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发现让市民"望水兴叹"的原因,并提出以及对现状的改善建议,总结对未来的城市滨水空间管理设计方法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的空间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而进入更新周期,人们的生活正在从私域走向公域,呈现出更多的公共生活的价值理念,以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持续集体行动来回应社区营造这一公共议题,此事正在悄然而起。社区营造促进了公共空间的美化、在线平台的使用和社区“精英”的崛起,进而满足人们对公共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可以从地缘文创和再造、多方合作与协调以及居民参与和行动等方面继续推进公共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滨水空间节点为研究对象,选取荷兰阿尔梅勒中具有代表性的滨水空间节点,从城市的中观层面对其设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其空间节点要素、人的行为活动以及空间的功能,探讨不同性质的滨水空间节点的特性及在城市中的作用,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策略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生态循环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6.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城市滨水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生态循环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众的场所,是市民可以无拘无束地光顾、自由自在地活动的地方,也是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之所在。公共空间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设计的,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发展型地方政府理念的驱动,促使我国城市空间的解构,表现为居住空间分异、职住空间分离、商业空间高端化、交通空间通达性差和公共空间私有化,由此诱发了城市治理的困境和风险.城市治理困境的消解,需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治理理念,推动城市空间价值转换和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中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公园、街道、居住区等)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们已成为市民休闲纳凉、沟通交往、散步闲谈、修身养性的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然而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景观设计,本文探讨的目的就是能够总结一些规划设计的原则,在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避免一些设计误区,使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更富有人性化,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创造怡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主要由滨水区绿地生态、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和滨水区建设生态构成。城市滨水空间建设要实现环境生态化,应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生态特殊性,在滨水区绿地注重滨水湿地保育,保护自然植被,优先培育当地原生植物;在滨水岸线工程中,尽量保留河道自然景观和可渗透土地,设置保护区域缓冲带;滨水区的建设,要留有足够的滨水地带宽度,强化滨水的空气环流,最小限度改变自然环境状况,继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环境,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关乎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宋代以来市民不断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着文化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反映出公共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对今后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正义是公共管理学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空间正义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总结出人文关怀、权益保障和需求自由等价值取向,并提出了应对城市空间正义缺失问题的路径。基于对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未来的城市空间正义研究应当聚焦本土创新,形成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着力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城市空间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城市中的信息载体,近代西欧报刊与画展、舞台、音乐会、咖啡馆、图书馆等共同组成了城市公共文化和舆论空间.报刊本身是一种纸质的城市公共话语空间,汇集了广大市民的观点,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近代西欧报刊真实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态,譬如公共画展、公共音乐会、公众剧场、图书馆、咖啡馆等.近代西欧报刊并积极推进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譬如由私人化向公众化转变,话题聚焦点由文学艺术向政治转变等等.  相似文献   

14.
刘小艳  刘静 《山东教育科研》2014,(10):F0002-F0002
《再造空间:当代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以跨界的视角,从传播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建筑空间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多元化的解读。它关注多元媒介中“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通过媒介中的“像”的研究提出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方式及生成的策略与手法。  相似文献   

15.
社区社会治理的技术缺失和机制缺乏,导致社区社会治理陷入技术困境和能力困境,治理效能自然不高。开放空间会议是一种基于自由、平等、开放为理念的会议模式,它是一种技术,不是一种自然技术而是一种社会技术,不是一种硬技术而是一种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治理机制。为使开放空间会议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复合型的公共功能,从开放空间会议走向“开放空间会议+”,它是一套社会治理的技术体系,也是一套社会治理的系统机制,可发挥众多公共功能。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热门话题,而影响市民幸福感的因素众多,调研小组针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盲区,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为切入点,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对市民幸福感的影响为主线,提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填补该研究领域空白,为政府创建"惠民之州"、营造"幸福惠州",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谢永顺 《零陵学院学报》2014,(3):202-204,208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很多城市的公共开放环境空间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作为公共艺术之一的公共雕塑是公共开放环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优美的公共空间时有力提高城市品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使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市域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承上启下的治理枢纽,市域治理协调城乡共进。公共空间是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要素组成,“地摊经济”等非正规经济造成公共空间的个体化、经营化,涉及“公域”“私域”的法理冲突。非正规经济从业主体、经营方式和时空分布考验市域社会治理效能,地摊空间成为不同主体参与城市空间生产和城市生活的权利交织场域,涉及权利与权利、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的张力,法理本质是法的价值排序调适。市域空间权利是多样态开放性权利束,包含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心理等面向的结构耦合。完善地方立法理念,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功能,优化“智能+”技术治理,文化涵养市域发展权,是调适市域空间权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不仅仅为公众提供信息共享服务,还记录城市变化发展轨迹、承载城市文明、反映城市文化特征并传承着城市文化.第三空间语境中,图书馆需要提升社会参与能力,体现开放、平等与包容,实现服务范式的转变,发挥城市休闲功能,开发城市休闲价值,培养公众休闲价值行为判断,提升公众休闲素养,构建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公共平台和文化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空间治理逐渐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不同学科对“空间治理”这一术语的理解与使用丰富了其蕴涵,但概念的纷繁芜杂不利于学术对话与知识的累积性发展。文章旨在发掘空间治理的核心意涵,梳理空间理论的逻辑进程及其对治理实践的变革意义。先哲们对空间的思辨阐释与科学认知,为理解空间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使得空间脱离了位置、场所或容器的内核而指向一种“隐喻”。空间之于治理,既是一种治理依据,也是一种治理对象,还是一种治理策略,更是一种治理理念,两者之间呈现一种“空间塑造治理、治理重构空间”的多维度结合与多层次互构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调整、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实践形式,体现了空间与治理的互构关系。空间治理的关键词是各种虚实结合的边界,其价值目标是实现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