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逻辑真理问题是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哲学和逻辑学界对其一直存有异议,尤其是在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划分上存有多种看法。本文试图立足于现代逻辑哲学角度,从考察“真”的定义和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入手,对有关逻辑真理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考察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事实是客观存在,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部分,也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作为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价值也非新闻事实的特性,而是新闻信息的特殊属性,包含真实、新鲜、重要三要素  相似文献   

3.
从场域视角出发,以新闻媒体对“李一事件”的报道为例,通过对该事件所呈现的新闻场域和宗教场域的关系分析,揭示出媒体的传播逻辑,即新闻场的商业化逻辑、宗教场的大众化逻辑、媒体借力构建新闻场的营销逻辑.  相似文献   

4.
真假是命题的基本特征。莱布尼咨最先把命题的真区分为必然真和事实真,其后休谟把命题划分为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价值命题的认同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逻辑学家对规范和规范命题的研究形成了规范逻辑(道义逻辑)。规范逻辑近半个世纪正在从静态逻辑走向动态逻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对一元价值谓词“好”、“坏”和二元价值谓词“更好”之间的关系出发,首先回顾了偏好逻辑中用二元价值谓词定义一元谓词的各种方案。然后,文章介绍了vanBenthem利用语境从一元谓词定义二元谓词的工作。文章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语境的概念和性质,并提出了两种逻辑的方法刻画语境。本文重点给出了语境的模态语言、语义模型,并对涉及语境变化的三条有效规则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认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新闻学研究来说十分重要而且得天独厚,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和方法意义,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中运用操作此方法,有利于新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奋荣的《动态偏好逻辑》虽然也以冯·莱特的《偏好逻辑》为逻辑起点,然而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方法论上采用了最新的动态认知逻辑的研究方法;在模态的偏好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偏好逻辑的动态形式——动态偏好逻辑;利用优先序列对偏好的原因进行了刻画;对偏好和信念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8.
模态逻辑涉及的“必然性”具有多样性,作为逻辑系统定理的逻辑规律体现了逻辑的必然性,而模态谓词逻辑中反映“从物模态”的公式中的必然算子则主要体现了事实的必然性。同时,模态系统中的模态公理,从另一个侧面对该系统中的“必然性”概念的逻辑特性作了描述。“必然性”概念的界定与“可能世界”密切相关。在分析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属性时,应限制可能世界概念的范围,摒弃现实世界的非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9.
现代逻辑作为分析自然语言的工具,认为自然语言的缺陷有:(1)表达式的层次结构不够清晰;(2)个体化认知模式体现不够明确;(3)量词管辖的范围不太确切;(4)句子成分的语序不固定;(5)语形和语义不对应。从自然语言的视角衡量逻辑语言,其不足有:(1)初始词项的种类不够多样;(2)量词的种类比较贫乏;(3)存在量词的辖域在公式系列中不能动态的延伸;(4)由于语境的缺失而使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不高。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到底是什么关系?若持偏激态度,各自都觉得对方不如己。视二者为一种互补关系,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于是。现代逻辑延伸到自然语言领域就有两大类工作可做:扬逻辑之长避自然语言之短,用严格精确的逻辑工具化解自然语言的缺陷问题:取自然语言之优补逻辑之拙.增加新的逻辑手段发展其理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发展与需求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心理新闻"就是一例.而为论述"心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正式提出"心理事实"这一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所谓"事实"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物理事实,二是社会事实,三是心理事实.传统新闻理论和实践过多强调了对前两类"事实"的报道,而对第三种"事实"有所忽略.所谓"心理新闻",就是时近期发生的、积累了一定阶段的"心理事实"的报道.目前,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新闻产品已经出现,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急需理论上的探讨与完善,以期对新闻实践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在新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多用动词,去掉粉饰,只呈现事实,不表露意见,理论与实践并举三个方面的问题,借以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态是事物或认识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模态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认识或观念,它也被称为模态概念。通常,模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客观模态又分为逻辑模态和非逻辑模态。长期以来,模态与认知、符号功能与逻辑语义等问题一直为哲学认知所关注,由此,探析逻辑模态与符号模态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哲学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可能世界是一个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是由莱布尼茨提出的。汉语的反事实条件句是一个颇有特点的句式,有点与英语中的虚拟句相似,但它具有自己的特色。从逻辑视野中对其进行逻辑分析,可为逻辑学与语言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关系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4.
自休谟命题提出以来,在法律领域,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争论方兴未艾。同案同判是正义的最基本要求,但同案不同判却时有发生,洞悉其中缘由不难发现,事实与规范的逻辑混乱难辞其咎,与其相关的民意,更是阻断了法官进行法律推理的逻辑路径。裁判的应有之义是厘清推理过程的逻辑进路,遵循规则与逻辑的裁判才是司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如果今晚停电,那么电视就看不成了”和“如果要过河,那么就要先备好船”两个实例为主要比较对象,得出认知逻辑与决策逻辑在概念、逻辑构成、前后件关系、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区别及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教育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的根基在于社会事实,而非自然事实.与价值观基础相关的社会事实具有历史性、背景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表明一个人的价值观要通过教育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它们不仅表现为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是贯穿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社会事实.这些基本的社会事实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直观上都认为: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它的意义。然后我们认为,在认知逻辑中,理解,作为一个模态算子,可以在一个较弱的意义上用知道算子来刻画: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它的真假。由此,我们给出一个刻画理解的认知逻辑来揭示理解与知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论教学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9.
逻辑方阵图表达了直言命题、模态命题、规范命题的对当关系,表达了负命题间的等值转换关系及充分条件命题与必要条件命题等值转换的条件.因此,逻辑方阵图在逻辑学教学的思维训练中应给以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进行分析,罗素的逻辑原子论的提出和罗素的外在关系说密切相关,他的外在关系说是罗素在20世纪初为反对布拉德雷等人的内在关系说而提出的,内在关系说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世界是一个绝对的统一体;罗素认为世界是由单个的个体构成的,罗素把他的哲学命名为绝对多元论或逻辑原子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