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三化"措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新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的物化,二是传统文化的活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镶嵌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依主题设计成不同的连廊。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文化因子,建设"武韵中华""墨香中华"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选取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崇文尚武”育人理念的引领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挖掘课程内容,探索三大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实现以情润德、以行塑格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要凸显人文性,通过美术学科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实施路径有五点建议。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现实需求。进课程的关键点是以“特”为核心,在既有建设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以“融”为根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统”为主线,实现课程组织的结构化;以“实”为基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有效性。达成上述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实施策略:学校基于循证原则进行课程发展规划,通过多主体协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在校内研训和各层次教师培训中,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形成凝聚性结构连接集体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促进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文化的自主更新,有利于构建学校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利于建立校本课程长效机制.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应依托国家课程目标,增进文化认同;借助文本与活动,强化文化记忆;扎根学生生活情境,引导文化行动;反思课程活动全过程,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实施"中华农耕文化教育"已经成为近年来的教育主题,各地区逐渐重视起学生的实践活动,力图规范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农耕文化教学,不断夯实教学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但就教学的总体状况看,很多学校没有重视农耕文化的渗透,由于受到学校水平或者地域的限制,在实施"中华农耕文化教育"的时候无法很好地构建课程框架,开发校本课程。本文结合学科教学的现状,联系实际探讨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7.
实践活动课程特有的活动方式对传统文化学习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用中学"与"系统学"各得其所,深度学习与体验学习相得益彰。因此,学校开设了"箸"文化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经历文化符号"感知—理解—认同"的过程,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8.
根据学校诗歌教育特色,从学生发展综合素养出发,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发并实施了"小橘灯文化之旅"课程。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诗歌文化中进一步深化学校特色。引导孩子通过课程的学习,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引领孩子通过课程的实施,去发现、欣赏、创造新的"真、善、美",实现"用心灵点亮诗灯,让生活充满诗意"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胡才龙 《现代教学》2015,(Z1):32-33
上海市南汇第一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馆资源,以巧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公民为目标,不断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之路,以学校的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载体、核心价值为导向,不断建设、提升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该校还以自身特色文化带动周边学校,走出了一条学校文化建设的区域合作、联动发展之路。基于"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原则,从学校管理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应关注校园文化的构建、发展与秉承,尤其是中华优  相似文献   

10.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5,(9):5
让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走进学校教育主要课程和教材,一要立即修订并尽快实施较多涵盖中华优秀传统内容的科目;二要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优化课程,提高效率。——摘自王旭明的博客贵州大学郑强校长称"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没有情感,连孝敬父母的情感都没有",这是十分直截了当地对理工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丁家庄小学"字蕴童心"项目以汉字学习为核心,以汉字文化体验馆打造为载体,系统开发综合化的汉字课程,探寻儿童学习汉字的新方式,提升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儿童在快乐学习中接受汉字文化的滋养。校园里处处是"汉字学习"的学习场、驿站、加油站。"字蕴童心"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内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中央路小学的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新儿童",为何会爱上"书法"这项传统的、沉静的学习活动?或许得益于近年来学校以培育儿童"书法核心素养"为旨归,创意建构了"立体、多元、整合"的独特课程范式,初步形成了中华书法文化融入课程的实现方式:融于课程设计,为儿童建构"汉字魔方"课程;融于课程实施,让儿童期待"笔尖上的旅行";融于课程文化,领儿童走向"诗与远方的田野"。  相似文献   

13.
陈林 《江苏教育》2023,(2):26-28
“文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中国的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无论进行怎样的文化叙事,都需要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文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一种“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与阐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形成学校文化认同;应用与洞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照中演绎学校文化叙事;神入与自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只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根”的作用,学校才能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邹凌梅 《现代教学》2014,(12):12-12
毋庸置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命脉。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学校,而课程的设置是突破的关键。当下,中小学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处于模糊不清的探索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瀚,在我们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课程内容应有不同的选择,从而实现有序推进。我们在制订课程内容时应有一个大方向,国学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应融合提炼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以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重庆市南华中学秉持“以文化人,以武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发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有效机制,开拓了一条“以武强校”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通过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学科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规划设计,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统整教育资源等方式,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文化,走进师生心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校举办"韵雅诗香少年狂"赛诗会、古韵金声朗诵会、"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首届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经典的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  相似文献   

19.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多种形式,多措并举,而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有效载体。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优质与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得学校文化的重建成为必然.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学校文化重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本文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学较文化的重建应如何由"应试型"的"反对话文化"向"发展型"的"对话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