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老虎是用来驱邪除恶的神兽,早有“画虎镇宅”的民俗传统。虎的艺术形象常常出现在器物上,如商代的龙虎铜尊、虎纹陶片,战国时期的虎牛形祭台,秦朝的铜符虎,以及汉代刻石上的虎形象等。据实物考证,虎画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画虎而家喻户晓的画坛名家不胜枚举,他们以虎为题材的作品,对绘画艺术有着重要影响。今年时逢虎年,笔者试图通过研读画虎名家的作品,以求得对我国虎画艺术的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画界提起张东光,可谓毁誉参半:赞誉者伸拇指称道,说他开创了油画的新技法;诋毁者不屑一顾,说他没受过专业训练,折腾不出啥名堂。  张东光擅长画虎,是纯以画虎致富的为数不多的画家之一,他的虎画名振胶东,并成为韩国、日本人的“抢手货”。他以画虎谋生,当温饱不再是问题时,他的虎画便油然而多了一番厚重使命──让人们关注这个濒临灭绝的美丽物种。画画相伴人生每一转折  张东光的的确确没受过专业绘画训练。他开始鼓捣着画画得益于同样爱鼓捣画画的舅舅。张东光出生在黑龙江伊春林区,很小的时候,家在城市的舅舅来他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师》2010,(5):F0002-F0002,F0003
<正>中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的不仅是客观生活,而且是画家本人及同时代人非常重要的思想感情,姚少华选择画虎作为追求的艺术领域,正基于他内心世界与时代  相似文献   

4.
漫笔点丹青     
《威风凛然》张子亭 我一向对画虎的画家很敬重,并感悟出几分神秘:画家得有多少气度和精神,才可以驾驭得这样气势雄浑的题材!画虎似不应草草了事,应注意把虎的皮毛着意表现。有些动物的皮毛,就是它的形体甚至精神。  相似文献   

5.
《学子》2015,(5):78
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画虎村”,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村里农民用耕犁的手,拿起画笔挥毫泼墨,把这个地处黄河故道、曾被风沙盐碱包围的穷村庄,变身成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全国十大书画村”,年创产值5 000多万元。王公庄村所在的民权县位于豫、鲁、苏、皖4省交界处。20多年前,民权一带就有不少人擅长民间绘画,早期年画多半是手工画松鹤、鲤鱼、财神等。二十世纪八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辅导》2024,(1):45-66
<正>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写人也是如此。人物的外在表现,如肖像、语言等不难描摹;但人物的内在精神,包括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却不容易刻画。写好人物的思想、气质等内在精神,就如同画龙点睛,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饱满立体,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新颖而别致。作者以淡泊恬静的心境,用独特的语言构筑了一个清新隽永的艺术世界。小说的语言既追求鲜活的“俗味”,又追求精妙的“雅味”,繁简得当,充满诗情画意。小说的文体追求散文化特征,淡化传统的人物、情节、布局等小说观念,显得轻松自如,而又蕴藉深厚。汪曾祺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其文化精神是源于道、儒、墨家精神的三重组合,其中又以道家精神作为底蕴。当作品在表现小知识分子类型的人物时,主要呈现道儒互补的精神结构;而在表现小劳动者类型的人物时,则呈现为道墨相合的精神结构。小说从语言、文体到文化精神都体现着“和谐”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8.
画虎一得     
我在同安区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不到两年,每上书画课,我挂在墙上的作业几乎都是虎。学员们便送我一个美称—画虎专业户。画虎难度确实很大。古人云:画虎不成反类犬。为了画虎,我搜集有关虎的资料,研究画虎的基本过程,了解虎  相似文献   

9.
张华清 《考试周刊》2013,(39):89-89
审美活动是人类思想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审美追求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永恒主题。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是引领人类得到内在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动听悦耳的语言韵律是使人类产生共鸣的重要手段。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日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更高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遭遇了一些困境,特别表现在追求科学化的同时,忽视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与关怀旨趣。要走出困境,教育学就要发生语言转向。发生语言转向的教育学逐渐摆脱实证科学的窠臼,走向生命关怀,关注个体的存在与沟通理解。语言转向的教育学意味着话语风格的转变,从实证范式转向诗化境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境域的转变,从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意味着教育学语言体系的转变,从实体关注转向精神关注。  相似文献   

11.
石涛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绘画美学理论家。从艺术发展论的角度,他认为“墨笔当随时代”与“师古而化之”.展现出其美学思想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强烈个性要求的近代绘画精神,其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发展论方面的“近代倾向”也就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诗化的山水精神是我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诗人画家在创造和美化自然景观的同时,用诗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艺术创作的审美趣味.在这个广阔的艺术视角中又创造了山水题画诗的审美形式,文人画家一方面收拾河山,整治林泉,追寻文人气息浓厚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诗画合璧的艺术手段,改良表现山水精神的博大幽深,在文和艺的载体高度上把握民族艺术的实质,反映出中国文人画家在追求林泉之美精神状态下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色彩观念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因素之一,能否正确运用色彩直接影响到艺术形式的视觉审美。中国绘画色彩形成表现性的性质与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它有着自成一体的色彩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西学东渐之风,使中国美术教学吸收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绘画精神,丰富了中国美术的学科结构和绘画表现力。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民族绘画传统,已经成为一种恒定的审美习惯并完全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不可能被外来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意识所取代。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基础教学强调的是通过西方的写生手段使学生逐渐领悟造型的基本知识,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这显然不利于更好地建构独具东方神韵的中国美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写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民族的艺术观和艺术方法。水彩画的写意硅,既是该画种语言特色的发挥。又是民族艺术精神的体现,它承载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将西方水彩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方法有机的融合其中,使水彩画出现了勃勃的艺术生机,形成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民族水彩画艺术图式。  相似文献   

17.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山水画与古典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山水画的程式造型和审美意象往往来源于古典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华,它们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理念和审美追求.建筑工程图样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山水画的程式化发展,建筑形制带来的人文精神与实用观念使山水画庞大而丰厚的审美体系得到完善,对于深入山水画的创作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气韵生动"是中国画根本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具有非常典型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谢赫的《古画品录》具体讨论了"气韵生动"这一美学概念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认为"气韵生动"所揭示的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既适用于人物画,同时也适用于山水画;既可以用来指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也可以用来指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因此,"气韵生动"说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和完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物画艺术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而发展。从历史发展和时代变革的角度,探索人物画艺术发展、创新的若干问题,进而总结出,坚持民族自身的审美精神,关爱生活,注重自我,吸收借鉴西画艺术语言,丰富发展我国人物画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