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违法"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法规",可一些老师(包括我在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在有意无意地做着"违法"的事情.最为普遍的有以下两种现象:"揠苗助长"--把低段的孩子当高段的孩子教;"矮壮素"--把高段的学生当低段的学生教.下面,我就结合一个词语教学的案例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以引发老师们对教学目标中能级水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数学教育的价值,即:数学教育要思考"教什么"。这是对"怎么教"思考的"元"思考,是数学教育更为本真的问题。陆丽萍老师执教的《素数和合数》一课,是她对小学数学教学"教什么"深入思考后用教学实践进行的诠释,她用生动的教学实践回答: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再创造的乐趣,获得自主探究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陆老师执教的《素数和合数》一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来看,关于数学的教学一直倾向于"教"的研究,详细来说就是如何教好学生.观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实施起来非同一般,老师常注重主掌课堂,仅认为把自己觉得有效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就行,却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案例教学法,不单以案例为基础,还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针对案例或疑难题进行合作式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导师.事实上就是通过提出一个或几个具有典范性、针对性的案例事件,让学生自己发挥,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肖培东老师的《美丽的颜色》一课进行案例概述和案例分析,发现肖培东老师的自读课教学艺术特点为以下四点:以学生为主,设置有效的课堂"主问题";真诚具体及时的教学评价;落到实处的朗读指导;对授课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这对如何教自读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正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阅读和理解比较难的就是写景类课文。其中,走进文本,进行情感体验难度尤甚。作为教师,面对写景类的课文我们要思考: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这首先就涉及到写景类课文的一般教学价值取向问题。笔者认为一般的写景类课文,突出的教学价值有三:意境、语言、情感。那怎样紧扣这三者进行教学呢?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黑格尔曾经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促进学生对课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的首要任务——教"怎样思考"。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我都懂,但自己做就不会了。"什么原因?是老师没有把"让他自己会做"的方法教给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老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然后解决,"怎样让学生也想到?"好的教师"想给学生听","想给学生看"。差的教师做给学生看,或"让好学生做给差学生看"。所以,卢梭说"教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因此,教"怎样思考","怎样才能想到"——是  相似文献   

8.
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字"霾",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作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作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用好教材资源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笔者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写作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什么",也不在于"怎么教",而在于"从何处开始教"。这个话题的提出,预示着一个重大的转向:写作教学应当从关注写作知识转而关注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而李凤老师提供的这个教学实录,可视为一个恰当的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的案例。一、没有最好的知识,只有最合适的知识写作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自我创生出来的,也不是从写作  相似文献   

11.
提到词语教学,老师们大多唉声叹气:词语教学太枯燥了,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教不出什么名堂,不像句段、篇章,可读可品,可诵可演。词语呢,就那么几个,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词语教学,难道真的"想说爱你不容易"?它能否能够像其它教学内容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一、设置冲突,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案例】《少年王勃》一课第二小节中,讲"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课堂中老师自认为讲课思路清晰,讲解很到位,但课后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问题百出,追根溯源,是因为课堂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学生的思维达不到,那学生对老师讲解便是一味地记忆,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教学的目的是"为理解而教",而不是"为记忆而教"[1].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教学上教知识重要,教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更重要。我们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该如何做呢?其实从最简单做起,就是在我们的每一堂课中老师要多"问",不断地问,彻底地问,以"问"来贯穿整个教学,通过老师的"问"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问答,从而诱发学生模仿问、学会问、知道问,再进而能够自答,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但老师的"问"不能随便地问,应该在备课中先认真精心设计好,应该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李老师该不该被评优?案例李老师该不该被评为优秀教师?王校长思考了好多天,仍未拿定主意。李老师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经常带病工作,而且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她的“情景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她所教的语文课教学质量比较高,多次在统考中名列前茅。对这样一位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多样、丰富的情境和问题,有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可能让老师始料不及,这就使得执教老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因课堂的"节外生枝"而打乱。本文结合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对在数学课堂中如何活用生成性资源,还学生一个灵魂的课堂,做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聆听特级老师李争的习作课与相关报告,让我对于"如何教学生写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了解。李争老师执教的习作课,课堂氛围轻松又紧张,老师幽默又严厉,学生脑洞大开、文思大发。按照语文课堂的实践性要求,李老师和学生一起"体验—思考—写话—评论—修改",课堂成功而精彩,对于习作教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借鉴。本文中,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习作教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存在两种教学:一种是"教教材",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老师十分关注教材内容,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教材用死了,教死了。"用教材教"的老师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  相似文献   

18.
课堂的高效不是老师教的高效,而应是学生"学"的高效,因此我们教师在思考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时,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是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用另一句话就是围绕学生如何自己学进行教学,故而学法指导才是高效课堂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教思考"包含教学生同化性思考、顺应性思考和迁移性思考。以"分式"一节的教学为例,谈"教思考"的教学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相似文献   

20.
汤锦奎 《考试周刊》2013,(11):102-103
本文对高三年级一个英语偏科学生的成长案例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如何指导英语偏科生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英语的运用能力,阐明了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生的成长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