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网上交流的障碍。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和冲突的分析,在网络礼仪的层次划分及形成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礼仪冲突对网络礼仪的影响。在保留各民族网络礼仪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协同论对矛盾冲突进行协同化研究。构建出了世界性的网络礼仪框架及其具体的网络礼仪规则。  相似文献   

2.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妮 《现代情报》2004,24(1):94-9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出现了一种以网络为环境而进行的新型信息交流模式。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式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的比较研究,认为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将传统的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融合起来,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时间间隔短、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本低”等优势.并指出现阶段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存在的主要障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消除障碍的对策和方法.并且分析这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素红 《现代情报》2003,23(10):56-57,60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给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剡的影响与冲击。文章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不平衡性,对网络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加强中文界面网络信息输出,积极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无疑给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带来障碍。为此,必须对涉外科技管理人员进行文化培训,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障碍,提高我国科技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现在的时代是属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对于文化的传播以及信息的交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流的不平衡性以及对文化的冲击,对于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对网络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往往产生出误解,产生交际障碍。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产生原因,并对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出了建议,避免文化冲突,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解婷  王聪 《科教文汇》2012,(24):13-14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成为师生思想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了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本文作者提出从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打造高水准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及切实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失语症"在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因此,重视英语从事双向文化交流的功能,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章以"中国英语"样本的构成形式以及划分的类型为依据,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基于"中国英语"的网络阅读训练,通过训练,探讨如何使大学生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弘扬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9.
基于企业——客户网络信息交流模型的大型企业网站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企业互联网应用战略出发,以减少企业-客户的网络信息交流障碍为目的,首先探讨了大型企业网站的作用;其次提出基于香农-韦弗通信技术模型和贝罗信息传播模型的企业-客户网络信息交流模型,并揭示了模型中的噪声类型及其影响;最后论述了大型企业网站IA的具体策略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发展一日千里,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双刃剑效应给师生的学习、生活、交流方式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取长补短,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利与弊,提出了对网络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结合我国的文化历史和科技管理现状,分析了影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宏观障碍,并探讨了影响科技创新的微观障碍,提出了改变实验室科技人才选拔方式、加强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提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自由度的建议,来促进实验室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上的障碍也越来越多.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教师应认识到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单纯强调语法和词汇的做法,使学生能够正确、恰当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消除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障碍,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实践探讨了欠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网络交际当中的交流规则和价值观层面的跨文化意识,分析了网络跨文化交际的发展方向,旨在引导网络交际者积极使用英语交流,进而为更快更多地接受和掌握全球先进科技文化奠定基础。论文研究的创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从中英网络交际中揭示网络语言演变的规律;从哲学和价值观层面,以网络虚拟世界为视角探寻网络跨文化交际的实质;对Virginia Shea的网际“交通规则”和网络礼仪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升华与更新。  相似文献   

15.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寝室文化具有思想教育、人际交往、学业交流等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植入寝室已成为一种需求,如何更好的促进寝室文化建设,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及时有效的资讯和丰富有益的知识,避免各类不健康思想的侵害,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技术转移实践是技术转移组织为促进技术转移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通过五所“双一流”高校的多案例研究,本文识别了技术转移实践的具体形式以及高校技术转移面临的主要障碍,阐释了技术转移实践破除技术转移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转移实践包含内部管理简化、外部网络构建、边界跨越与文化管理,其中内部管理简化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技术转移实践;(2)内部管理简化通过降低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破除管理障碍;外部网络构建与边界跨越通过获取外部资源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障碍;边界跨越与文化管理通过信息转译与人员赋能,克服文化障碍。研究认为,高校应整合优化技术转移组织系统,重视多样化的技术转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嵌入使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形成强烈的身份认同,有利于相互交流和学习,倾向于结网合作;但过强的文化嵌入会使集群发展锁定在既有的产业路径上,导致集群创新能力的丧失。为探索集群创新网络和区域文化嵌入机理,掌握文化信息在集群网络中的传播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文章在分析相关文献和集群创新网络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传播动力学原理构建了文化嵌入的SIR数理模型,模拟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得知文化嵌入与集群创新网络的平均度k息息相关,由SIR模型的无传播终态明晰了文化嵌入使集群创新锁定在既有路径上的数理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对文化嵌入现象的调控策略,以便从文化嵌入的角度推进集群创新网络的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跃海 《科教文汇》2009,(35):200-20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发展中遇到一些障碍。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发扬传统文化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并继承包括创新和发展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融合与吸收,构成文化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九常  王静 《情报科学》2008,26(3):436-442
指出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概念,总结了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特点,认为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是网络组织知识转移障碍的两个典型的分析框架。把网络组织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看成是一个成功克服障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组织知识转移中知识嵌入障碍和知识粘滞障碍消除的竞争情报模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网络健康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健康信息的重要场所,探究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行为认知动因有利于提高健康信息交流质量、增强网络健康社区的用户粘性、促进网络健康社区的持续发展。[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整合电子健康素养、健康数学运算能力构建网络健康社区用户健康信息交流认知动因的研究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使用SPSS 22.0、Amos 24.0和fsQCA 3.0对研究模型检验。[结果/结论]SEM分析结果显示,行动线索、感知收益、行为态度、健康焦虑、健康数学运算能力、电子健康素养对健康信息交流有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态度与健康焦虑两情感变量分别在感知易感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感知严重性与健康信息交流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感知障碍对健康信息交流行为无显著影响。fsQCA分析分别发现4种触发用户产生/不产生信息交流行为的前因构型。行为态度是触发用户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其与电子健康素养、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等共同导致用户的健康信息交流;感知障碍是用户不产生健康信息交流行为组合路径的共有因素。既探讨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