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监禁刑为主的行刑模式,不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改造。通过深入剖析我国监狱行刑模式的弊端,对我国现行行刑模式进行疏理,引导社会力量向行刑权的渗透,实现从监狱到社会的动态衔接,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国际刑罚趋势,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体现监狱改造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倡导法制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监狱行刑工作作为国家刑事司法程序的最后环节,必然要承载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与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作为监狱行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罪犯劳动改造,则贯穿于监狱对服刑人员依法执行刑罚和改造的全过程。罪犯劳动改造制度是否完善,不仅从根本上制约着劳动改造自身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狱行刑质量。因此,对我国罪犯劳动改造制度进行研究,既是监狱行刑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监狱行刑工作发展中需要不断审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监狱行刑模式变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是抗制犯罪的重要手段,其有效的适用和适当的执行对惩罚和预防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不断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如何促使监狱行刑模式由封闭转向开放、半开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监狱行刑制度的设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监狱同性性暴力研究在我国学术界是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监狱内同性性暴力普遍存在,这与监狱亚文化、监狱管理制度和监狱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暴力事件不仅对受害人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恶劣影响,从而不利于监狱矫正的效果。本文认为要减少这种同性性暴力,要改善监狱环境和监狱管理制度,以及引导监狱文化朝良性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诸如行刑社会化这种新式的罪犯矫正制度,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此类暴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使服刑人员得到有效监管,使人们改变对服刑人员的"标签"式看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另一方面,社区矫正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使他(她)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行刑社会化源于西方国家的监狱改良运动,被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介绍到中国,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极大推崇。毋庸讳言,行刑社会化这一制度设计凭借其自身的独特优势颠覆了传统监禁刑的理论与实践,具备积极革新的基因,然而任何一项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空间及物质、精神等诸多层面。当下我国的现状是否会对行刑社会化的移植产生排异反应,应该得到足够的探讨和关注,这也是其本土化的必然进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非监禁式的刑罚,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理念,是国际社会轻刑化的必然趋势.它以深化复归理论、刑事赔偿理论和行刑经济化理论为基础,彰显了现代刑罚轻刑化、非监禁化的趋势,实现行刑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同时可以缓解监狱的压力,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行刑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人权理念的深入人心,监狱行刑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受刑人人权的保障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所重视,我国也应当适应这种国际化的潮流,转变监狱行刑的职能与理念,从而构建现代化的文明监狱,更好的保障受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教育刑思潮的引领下,民国监狱的感化教育备受推崇。近代教育刑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体系,其构成包括监禁制、累进制、假释制、不定期刑、保安处分等各种行刑制度。清末刑制改革以后,教育刑理念渐居主导地位,监狱当局力倡行刑感化主义。尤其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刑成为引领监狱行刑变革的主流,并基本奠定了现代监狱教育模式的主体格调。  相似文献   

10.
监狱行刑的目的是让受刑人复归社会。然而,包含围墙、铁窗、警卫在内的“全控机构”,却让受刑人离社会越来越远。监狱管理中绝对的服从与接受、标签理论产生的污名化效果、受刑人对监狱亚文化的内化与吸收、曝光效应对监狱威慑效力的削弱等导致监狱悖论的形成。化解监狱悖论,应当通过严把监狱入口关,监狱行刑人道化以及疏通监狱出口关多种路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为了解天水监狱在押男犯的人格特征,为犯罪行为的预测和矫正提供心理学依据,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对天水监狱在押男犯320人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押男犯在内外倾、情绪稳定性、同众性、报复性、信任感、同情心、心理变态倾向7个因子上均与全国男性罪犯常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的文化水平影响COPA—PI得分,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格越稳定,不易偏离正常。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社会化与闲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化的成功有赖于个体与社会两个方面因素的和谐互动。全文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健康身心5个方面揭示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认为开展闲暇教育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现代社会福利,公共性是其重要属性,具体表现为福利保障普惠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社会化。福利保障普惠化即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全体、服务终身、惠及社会, 供给主体多元化即政府、企业、劳动者、志愿组织共同承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责任, 治理方式社会化即依法规范与契约约束相结合,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未决羁押在我国已经是一种对待犯罪嫌疑人的常态化处置方式,由于混同了逮捕与羁押,导致未决羁押司法审查的缺失及司法救济的虚无。应当从根本上对未决羁押制度进行完善,实现逮捕与羁押相分离,设置独立的羁押审查程序,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未决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羁押。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中政府职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行为的作用至关重要。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只是整个社会服务社会化的一部分,是分享社会分工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既表现为有序地牵动整个社会,也反映了靠一个或几个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因此,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使之成为各种资源实体发挥效能的连续点,才能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中的最大使用群体,自身的知识优势和地位优势,不仅使他们最早接触并融入了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会中,而且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在校时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如他们的文化素质、人生价值、品德标准、政治倾向、个性特征、思想境界、人际交往等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社区的深刻影响。因此,开发利用校园网络社区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资源平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是指大学生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大学生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化现象。它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忽视个性发展,为人唯唯诺诺、圆滑世故,盲目追求金钱,过份热衷关系学等。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主要原因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状况等。要防止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应该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和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闲暇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闲暇教育不是任何一个组织或行业能独立完成的,必须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构建以“家庭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社会为根本”的横向一体化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引发的社会反思,试图从社会转轨期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高校民族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格表现出发,对当前高校农村生、贫困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思考和剖析,并探索和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