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奋斗目标的基本环节。当前,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要着重加强宪法至上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在实践中,要在深化认识、加强宪法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宪法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2.
法治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有法律意识,尤其要具有宪法意识,大学生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人才,其更应具有较强的宪法意识.文章较详细地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主要内容,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湘西公民的宪法意识整体较强,但有三成人没读过宪法;宪法意识与学历、职业、年龄有直接关系,高学历、教师、干部、中年人的宪法意识较强,低学历、农民、学生、年青人、老年人的宪法意识较差;对宪法经济性规范和权力性规范的认识率高,对政治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认识率低。  相似文献   

4.
宪法关系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素养的提高对于国家迈向政治文明至关重要.从宪法的角度讲,就是基于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需要培育适格的公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培育人民主权观念、宪法监督意识、参政意识,路径是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培育,确立正当、合法的权利观.实现和巩固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逐步走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的本源性问题在于宪法学,宪法意识是构成其公民素质的主要内容。公民意识不能完全依靠自然获得,而是需要培养和教育,而其教育的核心应当是宪法教育。  相似文献   

6.
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奋斗目标的基本环节。当前,对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要着重加强宪法至上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念等方面的教育;在实践中,要在深化认识、加强宪法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宪法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7.
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其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宪法至上意识等宪法意识,主要是加强宪法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西公民的宪法意识整体较强 ,但有三成人没读过宪法 ;宪法意识与学历、职业、年龄有直接关系 ,高学历者、教师、干部、中年人的宪法意识较强 ,低学历者、农民、学生、年青人、老年人的宪法意识较差 ;对宪法经济性规范和权力性规范的认识率高 ,对政治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的认识率低  相似文献   

1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地位至高无上,宪法的制定,实施,人们对宪法的执行,遵守和维护,均是在自觉的宪法意识支配下进行,整个社会主义法制的巩固与发展,也离不开人们的宪法意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社会的骨干,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必须教育他们,不仅要懂得法律条文,而且要在心灵深处铸造现代法律意识,特别是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1.
谈高职法律课培养大学生宪法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基础》课是高职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则是高职《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它包括对宪法的特征、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宪法基本精神的深入理解,对人们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的评价等。高职《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从高职教育的实质性特色出发,从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特色上,对大学生进行宪法至上、公民、平等民主、权利义务、基本路线等宪法意识教育,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董红亚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1):60-61,69
师德建设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我们应从教育所肩负的社会重任,从新时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来认识师德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增强广大教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具有政治意识、育人意识、时代意识、奉献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理性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民意识逐渐觉醒.良好的公民意识,有独特的政治生态价值,能够型塑社会制度,促进民主法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宪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宪政。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宪法,强化宪政意识和进行宪政制度创新是宪法发挥其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陆楚真 《广东教育》2008,(2):37-37,26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民主法律意识和处在社会中的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宪法司法化是世界各国司法发展趋势之一,受宪法的法律特性及地位、作用所决定,宪法在司法活动中予以适用是必然的。中国宪法目前在司法活动中还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致使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及宪法与人们之间的联系不甚密切,这直接影响了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实现宪法的司法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分析了中国诗画在空间意识表现上的美学特征。他认为:中国诗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散点式的,其特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其象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形而上的“道”。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辩证的、独特的,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18.
宪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国家和社会日常运行中,是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要体现宪法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但在我国,树立宪法权威主要应当完善宪法自身的不足,健全宪法保障与诉讼制度和提高全民的宪法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亦愈加明显,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历史作为一门人意蕴十分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国际意识亦即世界意识,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客观评价本国(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宪法为什么具有最高性?从宪法所规定的问题或从其地位的优位性的角度来论述此问题都有失偏颇,宪法的最高性源于它是一国的最高法律宝典和最高政治宝典。同时,对道德而言,宪法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法律和道德的结合上最明显的也是最大的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