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生"会学"的教育;学生个性发展是以学生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并对原有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升华的过程.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个性是实现素质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必然要求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克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从解放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抓起,使学生在一种发展优良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应该坚持在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之上讲究学生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名校。校长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治校理念,做一个心怀天下的教育家。1.抓学生个性发展要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意识。虽然我们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但真正能全面发展的学生比较少,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个性发展。这就  相似文献   

3.
朱小义 《林区教学》2009,(12):132-13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唱一首歌、跳一段舞,就能成为学生评价,它忽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怎样使学生评价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呢?这迫使我们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师附中”)的学生发展指导在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等方面均衡推进,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研发了一套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学生发展指导测评体系,打造了一支具备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构了一套符合校情学情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探索了一种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课堂环境。学生是学习主体,课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凭借教材媒介自主学习、不断发展。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了解、读懂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否则任何新模式、新方法都会流于形式。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一)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读懂学生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一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也就是有个性的人。因此,班级管理教育需要新的科学模式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班干选拔,富有生机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批想当愿干、团结奋进、开拓创  相似文献   

7.
正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  相似文献   

8.
<正>一、品质新海:学校历史上一次新的发轫品质新海之品质,实为学生提升之品质,即以提升学生品质为己任,又以学生品质推动学校品质的发展。这样聚焦品质,将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融通起来,最终落实在学生发展之中。"国家栋梁特质、学术大师潜质、君子情怀气质",从不同角度、从人的发展的不同维度,点击并揭示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形成了一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体的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也指学生整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和谐、动态平衡地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昕 《教学与管理》2014,(14):25-26
正一、教师优化课堂评价用语的策略1.理念:建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要以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关注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以期望与指导,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基于发展性的评价理念,首先,教师的评价要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完美结合。其次,要尊重、正视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再次,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宽容是成功者身上具有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一种智慧,宽容能获得信任和支持,是合作的基础,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宽容学生的原则去关注每一位学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发展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好生存的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大有裨益。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阅读素养越高,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容较多,共涉及三大领域、六种素养、十八个要点,但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应从多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充分发展。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学会反思,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发展,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表现性评定这一学生评价方式对于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利用表现性评定的作用集中学生的精力并让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生物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课堂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局限于听讲、记笔记、死记硬背,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探索,缺乏理解和应用能力,因而发展效果就差。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试图通过活动引发学生主体与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过程就是其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与体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为了学生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青洁 《考试周刊》2014,(71):72-72
<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把知识内在的智慧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力量,这正是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所在。一、从学生原点出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联想的方式和对象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呈现的视界进行归类,尽量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要尊重学生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史棕芳 《成才之路》2009,(23):61-61
中学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联系学生生活,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师生之间应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