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科技的支撑能力,积极有效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通过分析生态文明的科学属性,围绕设计环节、资源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末端环节和物流环节等供应链环节提出生态文明驱动下的绿色科技供应链维体系模型,分析绿色科技对生态文明的支撑特性并揭示绿色科技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作用机理模型。本研究成果将为绿色科技的发展及其对生态文明的有效支撑提供系统化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林业特色资源是保障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资源,是香料、医药、日化、食品、饲料、农药、材料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我国林业特色资源丰富,加强林业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对于增加优质林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明确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特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遵循着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想,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已成为全党全国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新的形势下,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国际潮流、承担负责任发展中大国义务的必然选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指导方针、基本途径和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科技支 撑能力,完善体制机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  相似文献   

4.
余为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5-16
思考了湖北茶叶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少、投入少、设施差、管理水平低、品牌多名牌少等问题,提出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湖北名茶的思路,即创新经营理念,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生态战略,建设绿色茶园;实现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加强政府引导,打造产业龙头;整合品牌资源,培育精品名牌;塑造品牌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注重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创新营销体系,拓宽营销网络。  相似文献   

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建立生态文明村落时面临许多发展障碍,例如: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农村发展生态文明无法可依。笔者通过阐述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多重困难,提出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学会》2021,(8)
发展培育绿色产业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实践抓手。本课题面向福建生态文明试验区与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定位和需求,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福建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制度建设、产业绿色转型等方面内容,结合各地主体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等,总结绿色产业发展典型模式做法、发现短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构想,为福建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管理》2013,(4):49-53
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的历史重任。本论文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三角洲的目标,以资源与环境、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基础,从资源节约、生态系统恢复、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五个方面,设计了黄河三角洲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最后,提出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绿色科技创新是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模式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绿色科技创新定义的基础上,探究绿色科技创新理念的理论基础,全面阐述绿色科技创新的实践意义及其经济、社会、生态三重价值;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指出绿色科技创新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经济绿色发展、保障流域水安全、助力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三方面对黄河流域绿色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绿色科技创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实现途径。以期完善绿色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9.
海南中部民族地区不但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且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的黎、苗少数民族文化)也极其丰富。文章从乡村旅游与文明生态村建设互动整合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基于社区参与的黎、苗文化生态文明村”、开展黎苗文化生态乡村旅游的中部旅游发展路径,并探讨黎、苗文化生态文明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的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实现"美丽中国"计划,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飞,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贯穿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小草大事业",发展现代草业正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现代草业涵盖牧草、能源草、生态草、草坪草、观赏草、食用草、药用草等范畴,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1.
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而言,抑制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是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而政策调控的前提条件则是理清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通过对中国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本文尝试着构建了一个更为细化的城市用地扩张理论框架,并利用2001-2011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工作假说。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对城市扩张的作用随城市规模升高而递减。小城市用地受到三产业发展推动,而中等城市、特大城市用地则受到二产业发展的推动,其中特大城市受到二产发展更强的影响。大、特大城市较之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受到政府财政支出更强的推动。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仅对大城市用地扩张有促进作用,对于小、特大城市反而有抑制作用。土地财政的增加也会显著推动城市用地扩张;②相比于地级市,高行政级别城市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其用地扩张有着更强影响。由于高行政级别城市中政府干预能力较强,土地资源存在错配的问题,二产业仍然是高级别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用地扩张的强影响力因素,这则有悖于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在证明了城市间存在异质性之后,本文建议,相应的城市用地调控政策应该意识到城市间的异质性,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加权秩和比的评价方法,对1993年全国各省(市)高校的科研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为定量评价科研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科学评判生态退耕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对相关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正宁县为案例区,从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土地产出效益、环境支持力、政策补贴4组准则出发,选取了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1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1995-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测算体系,并通过相对接近度法(TOPSIS),来多层次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时序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层次聚类法,基于全部指标对研究年份进行聚类,进而区分研究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的时间节点。结果表明:①构建的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指数CI)、土地产出效益指数CO)、环境支持力指数CE)和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CT)时序曲线都表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CT)最大值为2002年的0.77,最小值为1995年的0.20;②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将正宁县退耕前后16年的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特点划分为:1995-2002年的波动调整阶段、2003-2007年的稳定增长阶段和2008-2010年的巩固预警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以农科院校学生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达到基本理论适度、够用原则,解决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有机化学教学的最佳效果,突破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力争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供应链管理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云 《现代情报》2009,29(4):90-92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新型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运用,探讨了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及作用。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瑞芳 《科教文汇》2013,(24):145-146
现代社会是一个团结合作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向更广阔、更精细方向的发展,仅仅一个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事情,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能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而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这点。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情感、感知、操作等方面有了亲身经历,从而达到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