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边  陈平 《新闻前哨》2009,(9):19-21
7月22日.湖北迎来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这既是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也是一起社会公共事件。作为湖北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如何记录这一大事.把报道做出自己的特点和看点,无疑是一场艰巨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22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长江流域上演。楚天金报集中报道的时间跨度近10天,跨部门调动采编力量近50人。共投入版面近30个。在把握报道节奏、确立报道落脚点、明晰报道重点、凸现报道个性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受到广大读者好评。  相似文献   

3.
重庆日全食     
《新闻导刊》2009,(4):F0004-F0004
2009年7月22日,重庆地区观测到了一次完美的日全食过程:8:07初亏,  相似文献   

4.
综合 《兰台内外》2009,(5):64-64
发生在7月22日的日全食.可见全食的时间为本世纪最长,也将创下观测人口最多的纪录。  相似文献   

5.
凌卫明 《视听纵横》2009,(6):106-107
7月22日,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壮观天象出现在长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安吉的天荒坪和海宁的盐官这两个最佳观测点备受外界的格外关注,因为安吉的天荒坪是海拔最高、空气最清新的观测点,而海宁的盐官自然以着名的天下奇观海宁潮闻名于世。这一天在海宁盐官,天文爱好者可以同时观赏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壮观景象和波涛汹涌的钱江大潮。为了抓住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机遇、  相似文献   

6.
甘恬 《新闻实践》2009,(9):40-40,41,42
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奇观,各地党报从版面的常规突破,到图片的大胆运用,再到标题的浓墨重彩,其报道的多元呈现,演绎了党报新闻理念提升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纵观《武汉晚报》的“日全食”报道,除了在采访上采取跨部门、跨战线、协作式的“大兵团作战”。使得点位多、内容丰富充实这一特点外,在后期编辑、版面包装上也显出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种宏伟壮观的自然天象,日全食的形成是因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个天体,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恰好运行到非常接近一条直线的位置上,月球运行到太阳、地球之间而遮住了太阳。  相似文献   

9.
预测、预测性报道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然而媒体对2009年日全食的前瞻报道,其预报结果的精准、确定,为这种常识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通过对前瞻与预测的深入分析、辨识,揭示出了前瞻作为一种确定性预测的存在。这一合乎逻辑与现实的二者关系,拓展了对于预测、预测性报道的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1日晚上6点左右,一场壮观的日全食将出现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可看到这次日全食,古老的“丝绸之路”将增添大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三峡晚报日全食报道,力求伴随日食奇观为宜昌奏出完美乐章。7月21目的“变形日记(序)”和7月23目的“变形日记”是此次日食“华章”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2.
同题新闻,即不同媒体面对同一新闻源采写的报道.①目前同题新闻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同题新闻有时又成为记者规避风险及媒体联动合作的主动措施.笔者试图以报纸报道2009年长江流域日全食为例,分析和总结其叙事策略,并透视这些策略背后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156小时的追星之旅戚恒1997年3月9日,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在这一天出现,在太空中旅行了2500年后飞临地球的“海尔一波普”彗星,也在这一天利用日全食的短暂黑暗,同太阳一起显露于苍穹之上。日全食彗星同现的天文现象由于3000年一次的发生概率,被...  相似文献   

14.
《新闻天地》2008,(9):52-52
8月1日18时,我国境内出现21世纪首次日全食,并持续了整整两分钟。来自四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及媒体从业人员在我国新疆伊吾县苇子峡乡亲眼目睹了这一令人震惊的神奇天象。据悉,未来5年中国公众可欣赏到4次罕见的日食天象,其中两次为日全食,两次为日环食。由于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在几年时间集中出现如此多的日食天象为百年罕见。  相似文献   

15.
陈亮 《新闻世界》2009,(10):155-15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新闻策划成为各类媒体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法宝之一。本文以新浪网的“日全食”直播为例,对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新闻策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97年被称为中央电视台的直播年。从3月初开始,现场直播"日全食一彗星天象奇观"写下了电视媒介与科技界携手传播天文知识的新篇;七月"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几乎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抹下了浓重而灿烂的一笔;到年底,黄河小浪底截流、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直播均引起了较强烈反响。尤其是三峡直播的成功,证明我们有能力在任何地点完成任何浩繁庞大的现场直播报道,它既为1997直播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向世界级大台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对重大事件在第一时效作现场同步报道,这是电视新闻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各类现…  相似文献   

17.
汪江 《新闻世界》2010,(12):80-81
由3-业社会进八信息社会,消费者陷入了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广告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于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尝试抓住时机,动用在资金投入和社会效应方面性价比更优的事件营销手段,来谋求市场的突破口。本文通过2009年杰士邦借助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事件巧妙地进行事件营销的案例,研究事件营销的起源、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的独特优势以及进行事件营销操作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今年9月23日,本世纪的最后一次天象奇观——日全食,在我国境内出现,各家新闻单位竞相报道。笔者找出几家报纸作了个比较,感到它们从消息采写、标题制作到版面安排,都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了各自的匠心独运。这次日全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因此消息标题应该作得突出、醒目。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青年报》的标题制作得最为讲究:一幅17厘米宽的大照片上,日环食高悬左上方,右下是仰头观望的人们依次排开,3个镂空头号魏体标题字“金环食”跃然纸上。紧挨照片就是上海市民观看日食的消息。这个标题简洁有力,题图并茂,互为注脚,使人一新耳目。  相似文献   

19.
7月22日,人类遇到了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现象,亚洲的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缅甸、中国以及日本等国的民众目睹这一天象奇观。而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也纷纷赶往这些适合观测的地点,早早做好准备,与这百年难遇的机会有了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20.
任浩 《新闻前哨》2009,(9):25-26
7月22日.一道“孕育”了500年的天象奇观如约来临。她来得婉约,走得匆忙:她是短暂的,却留下了永恒的辉光。正是新闻媒介的诗意定格,让这瞬息万变之景,沉淀为美轮美奂之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