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拉脱维亚和中国建交10年以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的拉脱维亚人热衷于了解中国5000年的文化,中国也在逐渐地了解拉脱维亚。在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拉脱维亚之际,我愿把拉脱维亚的管风琴文化介绍给我的中国朋友。管风琴在拉脱维亚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今能够演奏管风琴的人与适于管风琴演奏的音乐厅很少。近几十年,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作曲家以及音乐爱好者对这一古老乐器的兴趣正在逐渐恢复。人们的这种兴趣反映了两种趋向:首先,人们对音乐文化起源和探索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音乐及巴洛克式的艺术的兴趣在增长;其次,人们被管风琴…  相似文献   

2.
亚力山大·捷连季耶维奇·柯诺诺夫(1895—1957)是苏联拉脱维亚的作家,其主要作品有《列宁的故事》(故事集)和《忠诚的心》(中篇小说)。他的《列宁的故事》在国内外千千万万的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柯诺诺夫于1895年出生在离德文斯克(现为道加夫皮耳斯)不远的一个小地方。他成长在乡下,所以熟悉拉脱维亚的农民,和他们感情深厚,情同手足,因而对他们的生活、劳动和风俗观察入微,体验极深。后来成了作家,他把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都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以献给拉脱维亚人民及其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战士。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化交流》2013,(6):92-92
2013年5月14日,“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应中国文化部邀请,来自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16国的文化代表团出席了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深化务实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4.
过去这四年,我埋首书稿,写一部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讲述我初涉人生的故事。撰写回忆录的初衷是试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我走过的路,打算从体验弗洛伊德关于兼顾爱情与工作的老生常谈开始,到自己对写作生涯的感受收笔。然而,结果远远超出我所有的想像。书稿记录了我与自己的传统意识搏斗的故事,回顾了我脚下密密匝匝的拉脱维亚根系如何在我长大成人的道路上加深我对美国的向往。如果说在回忆录最近脱稿时,我自忖对形成归属感的诸多基本问题终于有些领悟的话,那么在父母和兄弟姊妹看了我写下的体验后,我倏然发现,面对家庭关系和祖籍观念的制…  相似文献   

5.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承办的中东欧艺术节之“2014波罗的海(以下简称波海)艺术节”将在10月25日至11月21日期间迎来高潮,来自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8台节目将在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徐州6个城市巡演35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民俗化对他的影响时时可见,他继承、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例子也在在皆是。中国优秀民俗化的继承和运用是流淌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化血液。考察邓小平与中国民俗化的关系,可以从一定角度了解邓小平是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化的,又是怎样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对我党成立80年乃至共产主义一百年关于化的理论、路线、方针的高度概括、总结,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时代性、先进性、现实性、普遍性和包容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乃至一切健康化的行动指南。作为群众化工作,在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我们深感其意义的重大,认识到了所肩负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17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文化部外联局组织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12个中东欧国家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访华考察团一行18人成功访华,先后访问上海、苏州、贵州、北京等城市。一路行程,风尘仆仆,诸多与中国音乐文化有关的观摩、交流、论坛等活动,令此行成员兴致勃勃,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9.
回眸龙文化     
张竹筠 《寻根》2002,(2):4-9
在中国化中,龙的足迹无所不在。毫不夸张地说,龙化构成了中国化的底蕴和主质。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很多人对龙化的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其说是由于人们化修养导致的视野狭窄,倒不如说龙化本身就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博大精深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其化的影响力也自然非他国所能匹敌。好莱坞大片之风靡全球便是例证之一。然而我们了解的美国化通常仅是美国的大众传媒化和意识形态化,最能代表美国人生存状态的日常生活化则由于地域的阻隔而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晓。我利用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访问的机会,有意识的体验真正民间性的美国化,尽可能的沉浸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遂有了这篇美国日常生活化四题。  相似文献   

11.
拉脱维亚的古纳·宾德今天已成为摄影世界的名流。1976年,他的名片上增加了一行小字:FIAP。这表明,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高度赞赏宾德的摄影技艺,并授予他艺术家的名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结识了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的化参赞扎哈罗夫先生及夫人伊琳娜-扎哈罗娃。谈话间,两个人对中国化的热爱和谙熟使我在惊讶之余,不禁暗自钦佩。虽然参赞夫人与我们的交流需要由参赞先生充当翻译,但她对中国的民间化,特别是中国民间玩具的研究,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开朗健谈的她对中国情结也是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3.
周丽 《滇中文化》2005,(1):12-13
作为国办化事业单位的化馆.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几经风雨、几经变化、几经火红.也几经挫折和迷惘。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社会化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形下.在化馆人曾经产生过不少探索路子的情况下.犹其是在化馆事业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来讨论其主体主导作用,我以为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5月4日,我如约来到瑞士驻华使馆,采访了瑞士驻华大使周铎勉先生(Dominique Dreyer)。最早认识他是去年年初,经罗马尼亚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鲁白安先生介绍认识,那时得知周铎勉是现在在中国工作的老资格汉学家之一,对中国化很有研究。在和他一年的交往中,我发现这位大使还是位音乐家,  相似文献   

15.
我真希望,21世纪走到某个阶段时,人类化会在融合的基础上突出东方化的作用,明辨而又笃行之。我真希望,大吉大利能降临我国;我真希望,国泰民安……我真希望,中国能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巍然立于全世界民族之林。——季羡林[编按]  相似文献   

16.
怀着兴趣阅读了你们的《中外文化交流》杂志创刊号,我谨向你们表示祝贺!这期杂志涉及了对于寻求可靠的中国文化知识的人颇为有用的许多课题。此杂志在文章的选登导表达方面达到了目的。这些资料对热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很有价值的。无疑,你们的杂志将会促进中国人民与你们杂志的所有外国读者之间更好的了解与友谊。斯里兰卡苏纳塞克拉·班达1992年12月31日你们出版了一不确实非常好的、富有创造性和知识性的刊物,2十分自助于我们变好地了解美好的中国人民及美优秀的文化……我把你们的杂志介绍级美国人,…  相似文献   

17.
异域之眼     
我是一个中国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光却又是在东邻日本渡过的。所以,当我第一次踏上西方世界的领土,第一次领略到西方世界的人情、风俗、制度时,东西方化间所折射出的巨大化差异,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令我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8.
怎一个互联网便可了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传统的书报期刊与音像制品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也是迄今美国公众和在美华人、华侨了解中国化的最直接的信息源之一.此类物品不仅作用重要且始终保持很大的需求量和使用范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美国.仍然需要大量的介绍中国化方方面面的传统期刊类的平面媒体与音像制品。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刘海明是在1995年,那时我刚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化处工作不久,应邀出席他在伦敦名的“雷德芬画廊”举办的个人画展。我注意到,出席观展的人士中不少是社会名流和有影响的画家,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海杰和化大臣也到场祝贺。有这样高层次的人士出席捧场,足以显示画展主人身手不凡。初次相见,画家刘海明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2001年至2006年,法国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合作,连续5年为我国期刊界举办了有关期刊经营和管理的培训班,约400名中国期刊工作者先后参加了活动,培训的地点是国内外每年轮换。我有幸参加了全部培训,连续几年的培训和参观访问,使我对桦榭菲力柏契传媒集团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