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汉语社交称呼语的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交称呼语与人所处的社会层级系统密切相关。社会层级系统决定了社交称呼语的层级性,影响和制约了社交称呼语的接纳原则,社会层级系统影响下的汉语社交称呼语可分为四种类型:抬高型称呼语,突显型称呼语,关系场合型称呼语和随时代变化的社交泛称语。  相似文献   

3.
称呼语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普遍注意到称呼语与人们所处的社会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此,从“同志”、“师傅”、“先生”、“Honey”等典型的称呼语出发,结合历时共时的角度.“管窥”我国称呼语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对汉英社会称呼语有很大影响。对比研究汉英社会称呼语的异同,既有利于人们了解社会称呼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改善针对称呼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交际双方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身份和地位等各种关系。社会语言学对称呼的研究已开展得卓有成效,然而社会语言学并未解释称呼语在特定的语境之下所带来的语用暗含。从语用学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了称呼语在不同语境之下的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6.
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的问题不但与语言学有关,也与心理学中的人际接纳原则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层级特点有关。本文根据社会层级特点把符合人际接纳原则的汉语称呼语分为三类,抬高型称呼语,凸显型称呼语和尊重型泛称语。其中抬高型称呼语又分为或然性抬高和确然性抬高;凸显型称呼语又分为辈份性凸显、头衔性凸显和职业性凸显;尊重型泛称语讨论了老师、先生和师傅三个社会泛称。  相似文献   

7.
浅谈称呼语     
恰当使用称呼语是社交活动中首要的礼仪,称呼语可按不同划类标准分出若干不同的类,称呼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些常用称呼语的语义和色彩等的变化上,选择运用称呼语有多方面条件制约,最主要的是根据不同语境选用恰当的称呼语。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称呼语最能反应重大社会的历史变革,承载传统的文化信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今天的称呼词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内涵的称呼语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称呼语作为一个简短而又敏感的语项最能反映交际双方包括权势和社会距离、身份和地位等各种关系,因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汉英社会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制约称呼语选择的因素,它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文化的差异,也有利于教学中改善针对称呼语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如何选择恰当的称呼语是说话者社会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运用差异,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称呼语是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地位,职业上的区别而使用的词语。英汉称呼语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比较英汉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并试图分析其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男性配偶称呼语作为亲属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男性对配偶的称呼也随之改变,有的从古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则被社会的洪流淹没,不再使用。本文简要的描述了男性配偶称呼语的演变,同时也从内外两方面探究导致这种称呼语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校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活力四射,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称呼语的选择上既受传统的影响又超越传统,而对于宿舍这个特殊的生活场合,学生间的称呼语更是五花八门。以大学生宿舍称呼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宿舍称呼语的使用情况作抽样调查,分析讨论其使用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英汉称呼语的不同,从而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从称呼语看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得体的称呼语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大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大类。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口语性。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称呼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而且反映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本文将从功能语言学评价系统的角度,结合鲁迅作品称呼语来分析说话者是怎样运用称呼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  相似文献   

17.
襄阳市方言女性称呼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文章将对襄阳市的方言女性称呼语及社会通用女性称呼语进行研究,并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它们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襄阳方言女性称呼语逐渐消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称呼他人,是一门学问,从中体现着家族亲缘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人际关系与言语交际关系密切,这在称呼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以人际关系为坐标,借鉴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和曹禺名《雷雨》中称呼语的精巧运用,探讨称呼语的结构特点和交际功能,借以探索称呼语与人际关系的联系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人名称呼语是一个人与其他人区别的符号,当代汉语人名称呼语反映了我国当代一些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信息,今天人名称呼语中大量的重名现象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当代汉语人名称呼语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语是人们言语交际的开始,适当的称呼语可以让交际顺利进行,反之则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对于与陌生人的交际更是如此。在称呼陌生人时,人们在不同情况下会对陌生人根据交际习惯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在进行称呼语选择的过程中,人们也会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来选择适当的称呼语,以使言语交际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