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陈独秀对中国民主革命前途的看法有过两次大的变化,使得他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也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与“领导”方向。陈独秀的无产阶级领导地位思想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两种可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二次革命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一气呵成论”领导地位认识阶段。  相似文献   

2.
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对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评价莫衷一是。恢复陈独秀的历史地位,不仅涉及到对其个人的“公正”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如何对待文化精英、思想先驱与革命功臣的问题,意义重大。本文试对陈独秀的功过是非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创办、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民主”、“科学”;在“文学革命”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在与封建复古派不妥协的斗争中,在新文学的创作实践上等方面所作了的突出贡献,肯定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相继看了一些论述我党创始人陈独秀功过的文章,总的给予我这么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党对陈独秀的定位是不够公正的;同时,在某些重大关键问题上,对陈独秀的态度,也是不够正确的,显然存在着这么一种倾向,就是有意无意抹煞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应有的地位。我这里所说的“地位”,与功劳不是同义语,对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以及后来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功劳,是无法也很难一笔抹煞的,但是对于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应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却存在着一笔抹煞的形势;然而如果不肯定陈独秀…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6.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和李大钊都没有参加党的“一大”,李大钊未能进入中央局,党内地位甚至一直低于他的学生张国焘,而陈独秀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重于组织建党的主观原因和“一大”前北方党组织未能大发展的客观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一大”前陈独秀重视组织建党并取得巨大成就是其没有参加“一大”却能够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1946—1950年,《人民日报》对陈独秀评述话语可归纳出三种提法:继续把陈独秀看成“叛徒”、“叛变”者;主流观点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托派”、“投降主义领导”、“机会主义”;陈独秀是“带着资产阶级反革命的观点”的“投机分子”。它们基本上反映出建国前后中共党内对陈独秀的评价。评价陈独秀应立足历史时空,由学理上分析和理解对陈独秀评价的社会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在中共党史上,功过分明、变化极大、影响至深的人物,首推陈独秀。同样,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陈独秀也变化莫测、反复无常。本文试图对陈独秀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前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简单的评析。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7月,陈独秀关于统一战线的主张和行动,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而且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他在党内所处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政策,也随着发生几次变化,对国民革命发生了深刻影响。第一、从反对与任何党派联合转变为主张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五四”时期,陈独秀接受了马…  相似文献   

10.
略谈陈独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的一生变化及其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思想表现与作用,历来为各界所注目,更是史学工作者的一个研究课题。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霸道的时期,曾使对陈独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遭到严重破坏。他们不准对陈独秀这样的历史人物作任何具体分析,把一些曾经对陈独秀在“五四”和建党时期的积极作用有过肯定的同志,诬指为“为叛徒树碑立传”,“为陈独秀涂脂抹粉”,并横加迫害。与此同时,他们随意篡改历史,强迫人们按照他们的调子,把陈独秀简单地说成“是混进党内的蒋介石的帮凶”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沾满着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致使青年人无法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使史学工作者不能从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中,集中体现了现代性的追求,同时,在文本背后也体现了郁达夫的传统文化情结.本文从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如主体、颓废等,透视了传统文化对<沉沦>的艺术思想、写作构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淮北之地十二诸侯"、"江旁十五邑"与陈郢至云梦之路等宋玉辞赋中的战国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对其在楚襄王、秦昭王时代的地理位置、归属变化的考证,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南游云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也支持了我们对<高唐>、<神女>二赋写作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3.
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青年毛泽东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比较,青年毛泽东初步理出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的道理.五四前后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与联系,青年毛泽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4.
郭占锋 《成人教育》2012,32(5):50-51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以及乡村工作理念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积极倡导并践行"新民本"、"平等"、"参与"等工作思想,至今他的乡村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仍然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和他的政治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性未善"和"待教而为善"的强调,董仲舒实际强调的是王者的责任,政治的使命是成民之性。"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可以看出在董仲舒看来王者或者说政治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成民之性,舍此政治没有其它的目标和任务,王者或政治脱离了此目标和任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陈师道的课题意识是北宋元诗人们谈诗论艺、求新求变风气与他本人个性人格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在诗学意识上以文学为人生的不朽盛事,以雅格为文学的至上追求,以换骨为格高的基本出路。这种课题意识从理论主张、创作实绩与具体作法三方面给予后世诗人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Alan Peacock 《Interchange》2000,31(2-3):197-210
Starting from Whitehead's notions of education as "the art of the utilisation of knowledge" and his rationale for eradicating "the fatal disconnection of subjects which kills the vitality of the modern curriculum,"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se ideas relate 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realitie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elsewhere. This is exemplified through a focus on learning about one's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equent tension between direct perception through non-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teaching of ideas via the formal school curriculum. A resolution is proposed which involves considering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in terms of 'letting pupils in' to the teachers' own learning and their awareness of a plurality of ways of knowing.  相似文献   

20.
钱大昕是清代学术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而于史学用力最多、成就最大。在史学批评上,他提出了“成一家之言”的治史境界、“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撰史原则、“博采慎择”的取材标准、“增其所当增,省其所可省”的表述要求、“师古之是,平心度之”的批评态度、“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谨严灵活”的史法义例等等,散见于其对具体史书或史事的考证和评论中,在史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