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大学生不良上网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游戏成瘾、网上聊天成风、浏览不良信息和看网络电影无度等.除了网络本身的因素以外,大学生不良上网还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够、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管理上的不到住等方面的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解决.大学生不良上网问题:及早教育,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加强技术防范和管理;加快针对网络相关问题的立法工作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从思想、学习、经济、求职、网络诚信缺失等方面分析了具体表现,从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以及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与"数字化生存"方式结伴而生,主要表现在网上聊天语言失范、网络交友心理失衡、崇拜黑客、沉溺游戏、学术伦理丧失等方面.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道德相对主义盛行、商业网站利欲驱动等是其产生的内外部根源.大学生自身应养成良好网络道德,培养高尚的人文操守,教育部门应担负起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职责,同时,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监管,互联网行业自身也要行为自律.  相似文献   

4.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在给大学生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出现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而道德问题的出现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点和网络环境、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弱化、大学生自身心理、思想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生应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和道德水平,建设"绿色校园网络",从制度上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危机学生难发现、难送症、难劝返以及学校在维护危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之间难两全等。对此,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应对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明确和衔接精神障碍学生适用的法律法规条款,努力营造有利于精神障碍学生康复、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变化但又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其社会阅历少、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在现实困境或心理困惑面前,不少大学生难以应对,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给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生理因素等客观方面以及个体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主观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就高校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和干预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徐涛  韩伟 《文教资料》2009,(16):233-234
大学生网瘾患者日益增多.网瘾的危害有目共睹.本文从网络自身、社会、学生心理、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学生心理危机虽然比率很小,但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自身的负效应却很大,备受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容易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现状、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强化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等5个量表考察了749名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诱发源、危机脆弱性及自我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主要分布在学习压力、人际问题、受惩罚等方面;且他们的危机脆弱性较强,心理压弹能力较差,仍有一部分同学采用逃避等消极处理方式应对心理危机.此外,危机源、危机脆弱性及危机处理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应加强训练大学生采用积极应对策略的能力,有效提升其心理危机自我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章成斌 《教育探索》2005,(2):102-103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报端,严重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状况、高校要及时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培养模式等五方面向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提出了挑战。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对的困难情境超出自己的应对能力时而产生的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高职大学生是心理危机易发的高危人群之一,其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客观现实刺激、自身力量不足、价值观念失衡、支持系统缺乏等.高校工作者应采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加强价值观念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等相关策略,对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加以疏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和廓清了包括心理危机内涵、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预警机制、干预机制等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问题、主体性问题、后干预问题和系统工程问题等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所发生的大学生自杀、被杀以及杀人等事件,都表明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普遍的心理危机现象,而心理危机的发生又是和大学生社会化的不完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特征,并提出了预防心理危机的三务途径及大学生的再社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迅猛发展,网络自身的虚拟特征、教育的不完善、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以及网络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缺失,这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应从主体、客体和环体三维路径着手.  相似文献   

15.
林琳  柯晓扬 《教育探索》2013,(2):125-126
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观念落后保守,危机干预意识不足等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应采取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危机”主题教育、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加强预案建设等措施,增强对危机预测、防范和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也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从预防、监控、干预和预后巩固等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对策,为高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失范影响着大学生成长成才,阻碍了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弱化.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不佳、开放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以及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应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等对策来有效减少以至杜绝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网络发展打破传统舆论格局,大学生自身群体性、价值观可塑性以及情绪非理性特征易引发舆情危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尽快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等举措加以疏解和引导,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人格、道德人格以及法律人格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人格出现不和谐音符.文章从政府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学校筑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网站"、思政课教师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大学生自觉提升网络审美情趣等四个方面论述采取干预对策,塑造网络视域中的大学生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危机严重。大学生自杀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社会问题。学业压力、情感纠葛、人际危机、就业压力、悲观厌世等是大学生自杀的主要诱因。心境障碍是大学生自杀的心理学分析。学校应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预防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按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自杀危机所处的时期,学校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危机的普适性干预、自杀危机前的预防性干预、自杀危机当下的过程性干预和自杀危机后的维护性干预等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