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针对常见的无线图像传输方式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新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硬件部分包括nRF905通信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和STM32控制模块。软件部分采用KeilμVision4设计下位机程序,并使用VS 2010设计上位机软件。经测试,该系统能稳定地传输JPEG图像数据,同时,在C#语言设计的上位机软件中显示图像,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USB总线设计计算机的外围设备已成为一种趋势。根据USB总线的特点,结合视频采集的硬件设计和固件程序、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等软件设计方面入手,介绍一种基于USB总线的视频采集方案。  相似文献   

3.
基于ARM7的电参数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实用的电参数采集系统。采用两片ARM7处理器LPC2134,下位机用LPC2134和高精度16位同步采样芯片AD7657来实现电参数采集计算和状态判断,上位机用LPC2134实现状态显示和数据存储。给出了采样模块的接口电路,同时介绍了系统硬件部分的存储扩展模块、显示模块的结构。最后给出了程序流程图。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已作为采集监测模块安装在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中。  相似文献   

4.
风电场环境监测是风电场运行与管理、风电场选址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风能预判断和评估的有效依据,因此进行风电场环境监控设计具重要意义。风电场环境监测主要是对风电场的风向、温度、风速、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控与采集,并且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管理中心进行备档记录。风电场环境监测设备由气象传感器、RS485通讯、LabVIEW组成,终端处理器为DSP28335,通讯采用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总线的串口系统,利用LabVIEW软件创建标准控件来建立通讯程序,最终完成上位机对下位机的实时监控。通过创建的实验平台,验证了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控制结构为上层工控机实现所有控制,通过RS-485以太网与下位机进行数据通信.下位机为内置微处理器的智能转换模块,负责信息的交换,采集温度数据上传给上位机,并执行上位机的控制命令.  相似文献   

6.
本设计通过搭建的单片机下位机系统完成对温度信号的采集、传输、显示、通讯,借助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软件VISA串口仪器I/O模块编制程序与单片机接口进行信号通讯,完成PC机上位机构建.系统最终实现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实时温度信号最终显示在虚拟仪器的前面板界面上.下位机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借助proteus调试仿真实现,LCD显示实时温度信号,上位机的通讯程序编制完成信号从单片机到PC的串口通讯,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无线发射和无线接收系统设计将信号在手机终端进行通讯并完成一定调试.  相似文献   

7.
王晓东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21-26,67
在STM32处理器平台上使用USB HID接口协议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多功能控制器,控制器通过USB接口收到上位机指令后可进行变频、变占空比的PWM信号输出、GPIO读入和输出、模拟量AD采集等多种功能;上位机软件采用一组通用的HID接口的API函数实现对下位机硬件的读写控制,而且免驱安装,能显著降低开发成本。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系统可以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对前端数据高速有效的采集、分析和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与千兆以太网的测试系统的设计。系统采用串口以及A/D芯片完成对前端数据的采集,以FPGA为逻辑控制核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帧处理,通过GMII总线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以太网模块中的Gigabit PHY芯片,Gigabit PHY芯片通过网线进一步和PC进行数据交换。系统采用UDP完成与上位机的通信,并且使用上位机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数据传输速度能够达到900 Mb/s以上,接收到的数据未出现丢帧现象,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6,(5):17-22
为降低野外数据采集劳动强度、提高效率,设计一种多用途无线检测系统,包含数据采集装置和上位机监控平台两部分。由四轮小车构建移动数据采集装置,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向上位机发送采样数据,借助VB工具开发上位机监控软件,通过无线传输及USB通信实时接收、显示、存储数据等。系统使用了16bit高精度A/D转换器,具有差分输入功能,采样结果准确、精度高,移动小车采样装置可以工作于远程遥控和超声波自主避障两种模式,用途广泛。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些监控系统实时性要求高、长距离通信、节点众多、成本高等问题,利用XY·CN总线和虚拟仪器技术设计了一个嵌入式监控系统。该系统包含3个部分:PIC单片机分节点,ARM主节点和PC机。PIC单片机分节点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通过XY·CN现场总线发送给ARM主控节点,并接收总线的控制命令控制现场设备。ARM主节点通过XY·CN现场总线将各个分节点的数据收集并处理,然后通过以太网将数据发送至上位机。上位机采用在PC机上运行的虚拟仪器,用于存储、显示各个节点的数据。所设计的系统采用双绞线通信,并采用总线供电,具有实时性好,低成本,扩展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基于EZ-USB FX2系列单片机CY7C68013A的无线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其软件实现。该系统与前端无线数据采集发射模块配合使用,构成整个数据采集系统,同时通过USB接口与主机通讯。该系统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对桥梁等结构的振动测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USB虚拟仪器的分层结构设计和实施要点。开发了USB接口模块并实现了基于USB总线的PCB功能测试系统。最后结合当前的网络通信技术提出了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基于VI的实验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用串行总线(USB)作为一种崭新的微机总线接口规范,具有即插即用、扩展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计算机必备的一个接口。采用VerilogHDL语言设计USBIPCore,分析时序设计要点。实现对主机发送的标准设备请求,返回设备描述符、传送数据等操作,并在MaxplusⅡ环境下进行了波形仿真和时序分析。时序仿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基于USB接口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该系统采用CH371作为接口芯片,简化了额外编写的固件程序实现USB通讯协议,缩短开发周期,并可较好满足实验室数据采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采集结合先进的电子技术,已经能利用软件来处理大量的测量数据.已成为PC标准的通用串行总线USB为多点数据采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利用USB可以实现较传统方式更有效、更经济的数据采集.文章提出一种由AT89C5131控制的USB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介绍了该系统的整体结构,详细论述了多线程应用程序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多线程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应用程序的效率,从而实现了系统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基于USB 2.0的电容式车辆称重装置数据采集卡的接口设计,重点介绍了数据采集卡的系统设计、接口电路设计、GPIF波形描述符设计、固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通过测试试验表明,设计能够实现多路信号的高速采集,可以满足电容称重装置数据采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种基于USB的无线触摸鼠标板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该设计结合了USB和无线设备的优点,将手持端的鼠标触摸板控制信息通过无线发送到接收端并通过USB接口与主机PC实现交互通信。整个系统主要由PIC16F877A单片机,PDIUSBD12芯片,CC2420无线模块,PS/2鼠标触摸板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采用USB2.0接口与PC机进行数据传输的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采集卡由可变增益放大器对采样信号进行预处理,使用异步并行的A/D转换技术实现40 Msps的数据采集,由FPGA实现时序控制和数据高速FIFO,由内嵌MCU的USB控制器实现USB2.0接口功能。文章给出了硬件的基本结构和软件固件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对用FPGA设计FIFO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使用异步并行A/D转换与使用采样率为40 Msps的ADC器件的采样数据在FIFO内的数据传输进行了时序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基于无线模块和VisualBasic仿真演示实验设计的功能.并以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例,利用霍尔传感器将实验物理变量的变化转换成电脉冲信号并通过无线模块发射.利用USB无线模块接收将信号输入计算机,然后控制VisualBasic设计的演示实验的仿真界面,实现仿真界面与演示实验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号处理技术也日渐成熟。而作为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技术在整个数字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速、高精准的数据采集卡在实施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方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特点:时钟频率高、内部延时小、组成形式灵活等,促使其在高速数据采集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将FPGA与具有即插即用、高传输速度、独立供电等特点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总线合用,就会使人们在数据采集中更加方便、快速。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谈谈基于USB接口和FPGA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