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自一万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直至今天,龙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充当着重要角色。龙的形象在西周已经完成,神圣合一,汉代确立了龙为天子神威的系统。由于佛教的传入,印度的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龙文化,将龙的文化形象变得丰富多元,尔后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对翻译过程中误读的研究使视点集中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译者及译文读者上.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和目的论为研究误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误读特点,误读可以分为:译者为实现译文特殊的政治、道德、话语权利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有意误读以及译文读者处于二级交际情景下对译文的无意误读.  相似文献   

3.
汉代国力强盛,统治者大兴土木,广建宫室,以满足气奢侈欲望。汉代建筑规模宏大,气势豪迈,既为了凸显了天子的神威,也是为了达到长生不死、成仙的企望。因此,在汉代建筑艺术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素材。  相似文献   

4.
陶门五柳又称为陶门柳,是陶渊明的象征。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仰慕的文人,寄托了各朝文人的理想,陶门柳也具有了隐逸高洁的意义。然而这是误读,因为在陶渊明之前杨柳与隐逸没有关系,杨柳的象征意义是对生命长久、家业兴盛的祝愿。杨柳与陶渊明的祖先陶侃有着特别的关系,武昌柳是陶侃建立功勋和善于治军的标志。陶渊明借助五柳表达的意义应是建功立业、家业兴盛,而隐逸高洁是后人将陶渊明晚期的思想与生活赋予五柳的结果。陶渊明五柳本来是在宅边,而不是门边;五柳不是在彭泽县衙,而是在柴桑的布衣之居。空间位置的误读也为意义的误读提供了基础。误读既是后世文人的需要,也是清廉政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谟"体是生成于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皋陶谟>是春秋时人面对当时诸侯朝聘天子之礼的崩坏,而欲建构新的政治组织结构,托之于上古的舜与大禹、皋陶的一次朝聘之礼,以君臣问对的方式对西周诸侯朝聘天子之义的当下诠释,体现出了周公礼乐为治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自由主义者常把卢梭视为专制政治的拥护者。这是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没有从《社会契约论》的通篇论述中去理解公意和绝对主权。卢梭对生命、财产和自由等权利同样关注,对权力导致专制的趋向十分警惕;他不仅严格界定了公意、全体和主权等被反复误解的概念,避免人们将多数理解为全体,将多数的意志理解为公意,还设计出种种方案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公意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8.
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起过一定的作用,而且不同阶段挟天子的作用亦不相同。在曹操前期的政治活动中,挟天子起着积极的作用,主要是舆论上的胜利;但在赤壁之战后,挟天子的作用有限,对于曹操谋取皇位的行为有所束缚,挟天子并不能够令诸侯。  相似文献   

9.
“天子一爵”说是公羊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述的是天子由神圣到世俗的降解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司马迁从汉代知识分子形神骚动的精神困境出发,在《史记》中信验了公羊学“天子一爵”说,并把它与“大一统”观念连接,为人类政治统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终形成其富有神性意义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宗法伦理思想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早在奴隶制时代,奴隶主为了对奴隶专政的需要,吸收和应用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的血缘组织,在西周时便形成了一套加强奴隶制统治的宗法制度.宗法,据《说文》释“宗”字说:“宗,尊,宗庙也;从宀,从示”.“宀”是屋宇,“示”是神主,本义是“宗庙”.由于近亲各家族都在一个宗庙里祭祀祖先,因此,这些家族合称为“宗族”.“宗法”就是家族共同遵守的各种法规,如家族的组织法和继承法等.宗法制所规定的等级和政治上的等级是一致的.奴隶主贵族把血缘关系的宗法组织发展为政治组织,作为加强奴隶主贵族对奴隶专政的手段.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天下的大宗,最高的族长,政治上的君主.各诸侯国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其国内则为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规定由嫡长子世袭.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也只能世袭,不得僭越.从血统上说,大宗小宗是兄弟,从政治上来说,又是君臣关系.奴隶制国家的天子以君长兼族长的双重资格来统治国家.这种宗法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表达了先人朴素的思维意识。龙为祖先的传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到贤德君子的指代,反映了龙由宫廷的垄断到民间开放的变化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文化涵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期,周王朝已经衰落不能号令天下,诸侯中老牌霸主魏国也已衰落,新的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称王已不再显赫,于是秦国率先称西帝,而送东帝给齐国。由于燕国为了达到报齐国灭国之仇,派间谍苏秦到齐劝说齐王废除了帝号,再加上其他各国不愿秦国强大,然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也废除了帝号。最终造成了齐灭宋国,激怒了各国,形成了合纵攻齐的态势,秦国由此形成一强独大。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初步创立,出现了"龙脉"、"王气"等风水观念。在这一风水理论的指导下,汉长安的城址确立在了颇符"龙脉"要求的龙首原上。但由于初创的风水学说并不成熟,汉长安城的中心殿——未央宫居城之西南隅,并未"取法天象"处在"象帝居"的北面位置,违背了春秋以来约定俗成的宫室营建制度,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帝居的拱卫之势,影响了帝王的至尊形象。汉长安城内部布局混乱而无规则,与传统的外形方正,内部工整对称的阳宅建造原则不符。所以,随着汉王朝的衰落和倾覆,汉长安城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被规模更大、布局更合理的隋唐长安城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国。秦始皇创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皇帝制度,将服色制度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各版本中学历史教材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秦始皇着冕服的插图,但冕服服色却不一致,故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秦尚水德,水德尚黑。因此,秦始皇的冕服颜色应该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相似文献   

15.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6.
帝王神化,由来已久。秦—隋时期帝王神化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龙子,太阳之子,乘龙上天,而且由龙子到太阳之子和乘龙上天,最后又回归到龙子,似乎形成一个循环。其中,南朝情况比较复杂,三种模式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17.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在官方正式场合使用“皇帝”称号。而“天子”称号在史料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与“皇帝”称号并行使用。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皇帝”制度是巩固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化因素亦不能忽视。从先秦“天命”思想演变,秦化与制度变迁等方面揭示其“皇帝”称号背后深刻的历史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秦"畤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畤祭是对天神的祭祀,这一祭祀方式在秦时非常盛行,从秦襄公立西畤到秦献公立畦畤,这一祭祀活动持续了四百余年,甚至还延续到西汉时期.畤祭的发生和发展,是秦力量日益壮大的表现,同时伴随着对外势力的扩展.秦始皇虽然利用"五德终始说"把秦定为水德,但是他对畤祭并不重视,在畤祭中并未反映出对黑帝的祭祀.  相似文献   

19.
对秦统一度量衡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一度量衡制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之一。秦朝通过一系列具体、严厉又符合实际 ,比较科学的措施 ,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保障体系 ,最终实现度量衡制的计量单位、进位制、量值标准三个方面的全面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史书与地方史志中多处记载柳氏家族避难于"王屋山"。这一隐居之地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多次选择这里避难?这些问题对于破解柳氏民居与柳宗元家族之关系十分重要。本文从3个方面论证了沁(水)历(山)一带为柳氏家族的避难之地:一、沁历一带历史上长期属河东郡管辖,属同一行政区域。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融,形成了共同的语言习惯,生产、生活习惯,是柳氏家族避难的首选之地。二、沁历一带悬崖峭壁、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处两郡数县交汇之处,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理想的避难之所。三、沁历一带有柳氏家族的"皇奉食邑"与庄田家产,为其家族避难提供了物质基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柳宗元及其家族避难之地就在(太)行(王)屋间的沁历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