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体育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伦理是关于体育道德问题的学说,是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道德思想、体育道德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春秋战国时期,关于体育伦理的论述虽然并非很多、也不系统,但它在体育实践中,以特有方式存在和发展着。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准则、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等问题,阐述了适应当时社会的伦理思想,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体育道德和体育伦理思想。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体育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继承西周以来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总结春秋以来道德思想的发展,建…  相似文献   

2.
任重  任康 《山东体育科技》2002,24(2):60-61,50
试以“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指针,考证并借鉴孔子及其儒家教育论述,针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开辟一新的思路以达到古为今用,为培养“四有”新人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学说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的“以德治民”、孟子的“民为贵”、老子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都充满了和谐思想。儒家道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对今天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仁”、“义”、“礼”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竞技道德的积极影响。以期能够从新的视角加深人们对孔子体育伦理思想的理解,强化人们对体育伦理道德理念的认知与体悟,从孔子的伦理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逐步缓解奥林匹克运动的道德危机,进一步促进奥林匹克竞技道德建设,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1.体育伦理的概念及孔子体育伦理思想的形成(1)体育伦理的概念当前所谓的体育伦理是指关于体育道德问题的学说,是关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问题,也是体育道德思想、体育道德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2)孔子体育伦理思想的形成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儒家体育审美价值取向的反思 ,构建体育审美教育的新人文精神 ,当代体育审美教育应塑造全面的、有文化批判精神的人。研究认为 ,儒家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去规范体育的审美价值 ,以“修身为本”、“齐之以礼”、“义以为上”作为体育的审美价值取向 ,儒家体育强调道德体验的审美价值 ,使体育成为泛化的道德训化 ,失去了原来的孔、孟思想中自由而发的生气和严肃的认识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对“己”之个体的关注,在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思想中有明显的表现。忠恕之道贯穿于孔子的整个学说体系中,并延伸到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论语》中有多处对忠恕之道含义的直接描述,是将“忠”与“恕”放在同一个层次讲述的。“忠”与“恕”相因而无偏用之势,“忠恕之道”与“仁”相区别但又密切联系。从孔子到后代儒家学者,忠恕之道的发展由对“己”之个体修养之强调逐渐外扩到国家、天下万物等更大范围的视角中,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却削弱了个体独立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道德至上、修身为国的体育价值取向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基调;道家思想塑造了空灵澄澈、恬然淡泊的体育人文情怀和致虚守柔、刚柔相济的体育智慧;儒家“有为”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在体育实践中可以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和私学活动,在我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体育思想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位提倡体育的教育家。 孔子的体育思想是古代中国人民爱好体育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著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创办私家教育中,实行了文武兼备的方针,培养了不少具有等级观念、文武兼备的统治人才,对后世各朝代的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孔子私学中的体育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便让人们了解孔子在创办私学中不但存在着体育因素,而且孔子也是一个体育爱好者,这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象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局面并不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强化了思想统治。特别是自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直到清代中叶的两千多年中,孔孟儒家思想始终都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儒家经典所确定的伦理纲常,成为千古不变的“圣道”和人人不可违背、不可逾越的规范。尽管古代也有些思想家(如王充、李贽、戴震等)对儒家学说进行过一些抨击,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却并未因此而发生动摇,至于历代的“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的阐发虽各有差异,但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本文在对养生进行简要概述的前提下,对孔子“以仁为本”的养生之道、孔予的运用“中庸”的养生之道、孔子的追求“身心并修”的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实践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赵炳南 《体育学刊》2007,14(4):54-57
“礼乐诗书”之教,是我国西周时期改造社会、教化民众的圣王之道。孔子全面继承了周代的“六艺”教育,成为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远巨。我国古代的“礼射”蕴藏着深厚的儒家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卓越的体育人文精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深厚人文价值,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对自身美的认识和追求,对提高我国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著名的养生“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而载于《论语·雍也》中的“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十二个字,是孔子养生学说的精髓所在,其影响更加深远,一直流传到现在。此语其意思是说:聪明的人爱动,仁厚的人爱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厚的人长寿。动、静、乐、寿是聪明、仁厚之人养生的四大特征。如果用一个公式…  相似文献   

15.
TP8《孔庙、孔府、孔林》说明文字中的一句:“他创立的‘仁政得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误。因为儒家学说的核心不是“仁政得治”,而是“仁政德治”。儒家认为政、刑只能起镇压的作用,德、礼则可以笼络人心,所以他们主张用统治阶  相似文献   

16.
"人文"释义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南 《体育学刊》2007,14(4):54-57
“礼乐诗书”之教,是我国西周时期改造社会、教化民众的圣王之道。孔子全面继承了周代的“六艺”教育,成为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和教育实践影响远巨。我国古代的“礼射”蕴藏着深厚的儒家精神文化内涵,彰显了卓越的体育人文精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深厚人文价值,表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对自身美的认识和追求,对提高我国各民族人民健康水平、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体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职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最大限度地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一些相应的调节因素陷入危机,寻求体育发展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成为体育人不可回避的课题。孔子所处的时代虽没有体育这个概念,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的一些言行中阐释、引申出对现代体育有促进作用的因素。下面拟通过对孔子体育思想的现代诠释,希望能为促进现代体育健康发展和摆脱危机有所启迪。一、孔子的“六艺”教育与现代体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从仁爱出发,提倡“有教无类”①的大众教育,这一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开创了面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人与习武任海春秋战国时,“文武分途”之初,不少土人,如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及其弟子子路、冉求、樊返及稍后的墨子等,都是文武兼能的。孔子有一句名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他精于射、...  相似文献   

19.
武术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冰 《武当》2003,(2):22-2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念之后,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因此,作为一脉文化,武术必然会受到儒家主流文化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儒家与武术 儒学是我国思想发展史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仅是儒学的创始人,还是将原属于“王官之学”的武学传播到民间的有功之士。  相似文献   

20.
孔子     
黄勇 《集邮博览》2008,(10):46-48
2008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58周年。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图1)。孔子一生中有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