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论唐代文言小说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言小说的分类法和类名一直较为混乱。在尊重古人小说观念、小说分类法及类名的基础上,唐代言小说可以先分为志怪、铁事二类,再作第二层细分:志怪分为杂记、杂史杂传、地理博物三类;铁事分为逸事、琐言、辨订、箴规四类。在言小说分类实践中,要摒弃一些不准确的分类法和类名,逐步建立言小说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2.
志怪小说     
<正>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当时社会盛行的宗教迷信和玄学风气以及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班固的《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讲说鬼  相似文献   

3.
六朝志怪小说袭承上古神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志怪小说的数量很多,现今保存下来完整或不完整的(包括后人辑佚的)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朝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晋朝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苟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  相似文献   

4.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历代对小说的分类方法很多,《四库全书总目》把小说分为三类:杂事、异闻和琐语.本文试图以《博物志》、《山海经》为例,从《博物志》的写作目的、两部书的性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对《四库全书总目》小说类的分类问题进行研究和探析。  相似文献   

6.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可分为四体:猎异体在于满足士人搜奇猎异的心理,并不真正用意于记怪;刺世体在宗教的外衣下旨在说教、批判社会现实;神教体是宗教徒或受到宗教思想浸淫极深的文士宣传宗教、"自神其教"之作;博物体则有小说家藉小说以广见识、逞才之意。  相似文献   

8.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时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自汉至唐,其间以《异物志》命名的著作为数众多而又自成系统。《异物志》的生成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一时代的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且与我国古小说——志怪传奇——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唐以前的《异物志》中,知识性与文学性共存是其基本特征,充其量不过是知识性逐渐减少、文学性不断递增而已。进入唐代以后,文学性一举压倒知识性,成为决定《异物志》性质的主要因素,《异物志》由此从传播知识、认识世界的地理博物杂记,一变而成为志怪传奇小说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神仙故事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朝世俗化走向演进。特别是《搜神后记》,由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世俗化、平民化、帝王崇信神仙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其中的神仙异境类故事的世俗化走向对唐小说中故事主体角色的转换和唐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洞冥记》、《十洲记》、《括地图》、《神异经》等异人异物类志怪小说应是汉代所作。特色为“神异”.想象怪诞.夸张奇特;两汉为志怪小说繁荣期,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特别是异人异物类志怪小说.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清.此类小说繁荣原困.除汉人好神仙、盛迷信外,主要是汉人对周边的认识由局限、无知、幻想到武帝开边、局限冲破、异闻传入、激活了人们的想象.  相似文献   

13.
志怪小说与诗赋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予以诠释,一是诗歌与志怪小说在素材使用上的共同性,比如说神话传说、释道仙灵既可为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同时又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志怪小说中诗歌的穿插与使用,这样不仅使得志怪小说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也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志怪小说与诗赋的结合,反映了不同文学体式间彼此借鉴利用的情况,为我们全面认识志怪小说的发展演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8,(1):68-71
关于"异物志"这一文体,在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内并不涉及它的文体特征;而在文学史的范围,研究者多关注其与志怪小说的关系。异物志中一些故事的记载,只是介绍物产命名的方式之一,和小说实无联系。如果从博物知识体系的传承来看,"异物志"创作的内在导引是一种知识学科和语言形态的发展,因此,可以从知识和语言同步共生的角度,来考察"异物志"文体的生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15.
杨青 《文教资料》2014,(29):45-46
《纪闻》是唐代一部从志怪向传奇过渡的小说集,其中许多志怪故事已经明显不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它们不再像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十分重视教化作用,反而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小说文学趣味也有所增强。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纪闻》体现了唐代志怪小说一些新特点:淡化教化色彩;传递讽刺意味;凸显现实内容;注重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6.
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重要价值和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对志怪小说的叙述模式,更是受到冷漠和轻视,进而忽略志怪小说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文章结合志怪小说作品,以"丛残小语"叙述模式为切入点,简要论述志怪小说的叙述特点,并对其进行辨证,说明志怪小说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标明我国古代文言笔记体小说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方面已臻成熟,它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作品中所负载的饮食文化因素是极其丰富的,特别是在诗文中谈酒论茶的语句可谓汗牛充栋。古代小说从幼年时期的六朝志怪与志人,就与饮食文化结了缘份,特别是与酒关系密切,狄希“能造千日酒”的故事,被张华的《博物志》和干宝的《搜神记》同列为篇目,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20.
就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而言,六朝志怪小说是唐传奇的前身,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性。本文从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这一角度,阐述了二者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旨在说明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创作意识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