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从通识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经典课程设置以及"一体两翼"的总体方案,介绍了2005年以来聊域大学文学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情况.其主旨在于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平台,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它们重新定位,归纳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之本质与核心是"生命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教学实务上常遭遇的两项障碍:第一是"言"与"意"的断裂问题;第二是因时空条件不同,而导致之生命经验难以传递之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使"生命教育"难以经由课堂讲说而完成."生命教育"之教学目标在于摄智归仁,学习方法在于穷智见德,也就是将价值理念纳入学习者的身心之中,以持守"心"之清明与贞定.作为通识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在于经典教育,以经典之活化、深化与内化,唤醒学生生命之主体性.从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亲切"与"敬"作为21世纪经典阅读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返回“体验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学习必须返回学习的原始状态,重新恢复知识与身体、知识与情感、知识与活动的本原关系。恢复知识与"身体"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尝试错误,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错误;恢复知识与情感的关系的目的在于:使学习项目本身有意义,让学生"热情求知",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恢复知识与"活动"的关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相似文献   

4.
没有提问就没有学问,问题是学术的中心,具有绝对的优先性.学术提问应遵循"三无原则":就对象言,"学无新旧",就方法言,"学无中西",就价值言,"学无有用无用".发现学术问题有多种途径,研究者可以在"经典细读"学术论争"相互照明"基本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人生体验"中发现学术问题.人文学科的问题大多是"老生常谈"或"经典常谈",但又必须根据新的时代、新的语境、新的读者需求,对"老生常谈"的经典问题和"隐而未发"的学术课题,通过命题提炼、学理阐释和拓展深化,不断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再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最大的问题仍然在于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其实,大量经典的素材可以从教材中获得,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经典文学形象,积累经典故事事件,积累作者名家,积累名言诗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相似文献   

6.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睛"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消費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現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8.
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大学生经典教育不类于儿童经典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再启蒙"的特质。当今时代并非经典离我们远去,而是经典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生命样式展示和确证自身。大学生经典教育应秉持一种从长计议的情怀,着力处理好教与育、学与考、破与立、显与隐各种关系的微妙平衡。在经典教育实践场域,教育者在教学规律探索中务必升华方法论的因应,强化大学生的切己体验,让经典的"经典性"自然发酵,产生一定的内外效力,进而将经典教育跃升为灵魂解放的高度,在生命自觉和精神养生中推动经典的艺术生命之流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传统经典学科框架下实现了快速成长,但同时也给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定位提出了新的问题."现代学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基本逻辑,从学科建设的内涵与标准上重新给予界定,不再局限于"学科"的界限,而是从一个学科或跨学科逐步演变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教育经典的形成是教育知识借助"时间"和"意义"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经典化"包括表现上的"阅读"和实质上的"诠释",其实际操作方式为有别于"言说"的"述说".当前教育知识生产陷入了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言说"方式的流行使知识生产忽略了教育经典.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学"经典",历来的批评家、作家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定义;关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西方、俄罗斯和中国评论界及广大读者的观点也远不是一致的。本文对于何谓文学"经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根据对于文学史的深入了解及相关的阅读经验,列举出若干部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作品并予以扼要阐释,认为这些作品映证了南非作家库切关于文学经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本质上是人类追寻经典的历史,创造经典是文学发展的动力.而何谓经典并无定论.沈从文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品格、历史审美价值、世界人类意识三者相统一的独特经典观.重新认识沈从文的经典内涵,应对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缺失的原因和新世纪的经典创造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3.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学实绩作评价可从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经典"作为文学史浓缩之精华应当最能代表当时当地的文学水准。上个世纪末台湾文学界曾评选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多部当年发表时就引发议论的作品。将这三十部"经典之作"放置在一起加以观照,不仅能够从中看出过去的一百年里台湾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更可以把握台湾作家对于自我文学身份界定的矛盾心理,以及认识台湾文学未来发展链条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对20世纪俄罗斯一系列作家都产生了直接影响,从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理解和接受、布宁心目中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历史观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影响、阿尔丹诺夫的历史小说与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都可以发现托尔斯泰的思想与作品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资源,始终在滋养着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始终在这一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的群体崛起缔造了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的繁华盛景,其作品本身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深厚的时代精神,对其后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女性作家的创作是俄罗斯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白银时代女性作家群体崛起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那一时代的女性作家的创作及地位,而且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全貌。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特尼亚诺夫是著名俄国历史小说家、理论家,20世纪的俄罗斯艺术巨匠之一。他总是关注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结合,他所有的主要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都离不开俄罗斯历史和俄罗斯文化。特尼亚诺夫文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主题是普希金时代,他的一生都以普希金为旗帜。  相似文献   

19.
《青春之歌》是17年时期红色经典之一。它的构思、创作明显贯穿着政治意识形态主观意图和价值重构的叙事策略。本通过探讨作将个人记忆纳入集体记忆的过程,认识到,“革命学”的叙事重构,不是一个仅仅关联着形式的小问题,更是一个隐含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顿河》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悲剧性史诗,同时它又堪称世纪之交俄国哥萨克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丰富而生动的民间宗教文化因素为这部伟大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精神价值。文章通过对小说中顿河哥萨克日常生活描写中宗教隐喻因素的分析,展示了小说文本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以及它对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