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花学运"中学生非理性、非法性地反服贸使其陷入"塔西佗陷阱",对政府的不信任源于对服贸协议的理解偏差,对大陆人的刻板印象以及网络舆论的作用。"太阳花学运"捍卫民主的层面值得赞扬,但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学生容易受到操纵,造成社会秩序紊乱。  相似文献   

2.
李桂凤  郑红 《青年记者》2017,(12):38-39
在自媒体蓬勃兴起的今天,地方政府面临着民意全方位的考问,正如人民网评论所说:“塔西佗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①“塔西佗陷阱”最早由古罗马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耐力乌斯·塔西佗在《历史》一书中提出:“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会同样引起人们的厌恶.”  相似文献   

3.
“塔西佗陷阱”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的理论。本文从传播活动中的受众心理和传受关系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失当与塔西佗陷阱的形成的关系,探讨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如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树立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避免更多的“塔西佗陷阱”现象。  相似文献   

4.
2014年3月,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这就是‘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各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政府的公权力在面对公众高涨的舆论压力之时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形成"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璐 《东南传播》2012,(12):81-82
近年来,公共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塔西佗陷阱"越来越引发关注。但陷入"塔西佗"陷阱中的,向来不是政府部门一方。由"总参一姐"微博谣言所表带来的"塔西佗陷阱",更侧重反映的是"公众总不信",而不是"政府总不被相信"。"谣言"是信息与态度的共同载体。但在公共事件中,政府部门侧重证伪谣言,却忽略了"谣言"背后的民意。因此,解决"公众总不信"的"塔西佗陷阱",除做好正面宣传外,还需关注事件背后的网民问责心态。  相似文献   

7.
《兰台世界》2013,(Z4):7-8
<正>塔西佗,据说是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曾出任执政官。相传他在谈论执政感受时,曾说过:"当政府不受欢迎时,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被引申为:一旦政府公信力丧失,无论你说真话假话,干好事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干坏事。并称之为塔西佗陷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一词条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用的  相似文献   

8.
正信息时代,壮大主流舆论的难度加大,挑战更为严峻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舆论格局,进入了"碎片化"、"互动式"的多维舆论格局。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社会就可能出现"塔西佗陷阱",即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媒体就可能面临"罗生门"挑战,即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相,但把所有人看到的事实合在一起,结果  相似文献   

9.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0.
“官谣”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为了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必须治理“官谣”。我们以为,“官谣”的治理必须以政府信息公开为本,因为谣言止于真相,真相源于公开;辅以追究“官谣”制造者之行政或刑事责任,则可以寒蝉其发布“官谣”,从而使“官谣”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11.
时评的是与不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月19日,人民网发表网友征服新高山的文章《丑陋的中国时评圈》,引发了对时评及时评人的批判讨论,不少时评人也以自己的反省加入到这一大讨论中来。自前年《南方都市报》开辟时评专版揭开国内报业时评竞争的序幕以来,时评成为各报纷纷上马的时髦工程,可谓炙手可热。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时评及时评人竟然成为众人批评的对象,颇有些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12.
穆卫东  黄炜 《青年记者》2010,(13):61-61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从众跟风的心理或行为,跟风就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掉进陷阱或遭到失败。其实,这种盲目地跟着他人一哄而上的现象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尤其是转载新闻中同样屡见不鲜,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毛竹菊 《青年记者》2016,(15):36-37
网络时评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时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时评专栏,具有时效性强、平民化、发表门槛低等特点。网络时评的兴起,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讨论;时评人也基本认可“时评写作的公共取向”。①走在舆论浪尖的网络时评人在评论哪些新闻呢?笔者选取了凤凰网2013~2014年评出的十大时评名博②中的10名博主,对其博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警惕新闻转载中的"羊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从众跟风的心理或行为,跟风就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掉进陷阱或遭到失败.其实,这种盲目地跟着他人一哄而上的现象在当下的新闻传播--尤其是转载新闻中同样屡见不鲜,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与很多不懂新闻不懂媒体却又牛哄哄的部长比起来,叶皓才是真的"牛"! 先不说部长,先说说时评人. 凤凰卫视6月7日的<一虎一席谈>,请知名时评人郭松民与人称"范跑跑"的范美忠辩论.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一些传统媒体人选择冲破传统体制束缚,拥抱新媒体,给业界带来极大震动。在引入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哪些人受益?哪些人受到威胁?哪些人又在巧妙地对工作场所的情境进行再组织呢?  相似文献   

17.
张子铎 《青年记者》2020,(11):26-27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泛众传播的后真相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真实被视为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受众习惯以情绪诉求来判断信息真假的今天,媒体公信力的建设需要引入情感机制.本文以情感为视角,探讨情感与新闻真实和新闻公信力的关系,旨在说明用情感建构公众认知和行动的重要性,以媒体唤醒公众的情感意识为立足点,共建社会传播的情感机制,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者佚名近日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说,独家评说是时评版的立版之本。而职业时评人的文章,往往是鼠标一点,发给几十家报社。他认为应对之策在于:一是建立专职的评论员队伍。在报社内部挑选善于思考、知识面较宽、且有强烈表达欲望的采编人员担任专职评论员。  相似文献   

20.
1月7日,央视读书节目《子午书简》邀请著名画家陈丹青和香港时评人梁文道参加节目。同样是一张桌子三人谈话,但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里妙语不断、机锋连连的陈丹青、梁文道,在两个小时里却没有实现理想中畅谈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