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才能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要求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的开始时通过有感情的范读,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轻松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范读,是语文教师在讲读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用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示范期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超,扫除阅读障碍,把学生初步引入课文的情景;同时,也能训练学生听、读、思的能力。﹃能表  相似文献   

3.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精彩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审视平时的范读教学,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个性感悟的现象时常出现,学生在朗读时往往被老师的范读无形地束缚着。教师的范读也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正>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朗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必须培养的一种学习技能。几乎每篇课文都有朗读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教七年语文学科的一点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一、教师精彩的范读我认为教师范读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  相似文献   

5.
范读,就是教师示范性的朗读。范读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根据儿童易于模仿的心理特点,教师良好的范读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范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好的范读能够真实、生动地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创造性地再现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性格,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写的境界中去,引起想象,激发情感,加深印象。  相似文献   

6.
魏惠兰 《考试周刊》2014,(75):33-33
<正>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要抓好朗读教学,必须从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抓起。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一、精彩范读,让学生"想读"所谓范读,有教师范读与录音范读。这是教师常用的范读方法,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朗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好  相似文献   

7.
范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规范学生的朗读.智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和朗读的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但是.在实行课改的今天.有的教师为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教师的范读,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注重"读",要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本身特点,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多朗读,从范读入手,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去思考,即所谓"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范读比录音范读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作为语文教师,亲自“下水”读书,以身示范,教给学生最直接的朗读经验、技巧,给学生以感染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一、范读激发读书兴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范读,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容易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这好书的信。心。当老师以真挚的热情在课堂上范读时,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平时听起来最平常不过的声音在朗读时竟能如此美妙地表情达意,于是引起他们思考:为什么自己身边的老师朗读课文有如乐曲般动听?其中有什…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阅读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读得明白,还要使他们学会读书、理解内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听教师范读全文或录音。 学生听读全文后,可以整体感知课文,尽快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整体表象,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范读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  相似文献   

11.
范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功的范读,所收到的效果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文章的结构;还能使学生明确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词义、词性和词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怎样才能范读得好呢?首先,一定耍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范读前,教师必须三番五次、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反复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精神实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到课文里去,使之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传神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课文内在的感情,读起  相似文献   

12.
朗读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动画、课文录音、范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在朗读中形成语感、获得审美享受、受到思想的启迪、养成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范读(领读) 通过范读,学生易受到感染,激发学生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然后在逐句的领读。通过领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基本认识,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有一个较深的理解,把学生带进充满艺术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反映在内容丰富,有儿歌,古诗,有名川大山介绍等。它的语言也十分丰富,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培养学习课文的兴趣对于低年级来说,一篇课文包括识字,写字,读书,说话训练等,它注重全面培养,对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注重素质的培养,特别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课文中描写夕阳的有关语句,用彩色粉笔勾画出夕阳落山的情景,并且多幅图出现,学生的注意力会跟着图去寻…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范读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程度。因为小学生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是很高,对于课文中有些内容理解并不全面。教师范读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生由于个人知识内容有限,在具体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遇见不认识的字,不理解课文内容等一系列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很好的通过范读,帮助小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掌握范读技巧。  相似文献   

16.
陈志丽 《甘肃教育》2009,(12):41-41
范读指导 范读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地加入“听教师读”这一环节,特别是学习古诗、文言文时,学生很难把握作者当时写作的意境,很难感悟到作者的心情,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当然,既然是要达到让学生听后能够模仿和得到启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类型不同,而且同类课文的题材、内容、写法也不同。只有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着重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因文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一、对三类课文应采用三种不同的教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三类课文,并且每组课文有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在各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教学一类课文,应抓住重点,精讲多  相似文献   

18.
李淑娟 《考试周刊》2009,(41):61-62
配乐诵读是对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形式单一.在学生阅读兴趣往往不高的情况下而提出的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配乐诵读。在教师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地理解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在背景音乐配合下,学生诵读课文(包括教师范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起某些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想与音乐产生共鸣,激发情感,体验课文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在指导朗读中落实“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以读为本”绝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参与其中。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对此,教师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范读。范,即榜样,模范。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  相似文献   

20.
耿梅琴 《教师》2010,(29):81-81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会激发起学生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产生感眭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