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红 《湖北教育》2007,(5):39-40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作中最有灵性、最深得赞誉的代表作。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生机勃勃。诗人将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于一枝红杏,凭借以小见大的绝妙手法,造就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更难得的是,简短的28个字中  相似文献   

2.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作中最有灵性、最深得赞誉的代表作。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生  相似文献   

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系唐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这句诗也在人民中广为流传,“满园春色”“出墙红杏”已成为口头和笔下的习惯用语;它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色:满园的花草树木争长竞放,扩展伸延,小园实在容纳不下,紧闭柴门也实在控束不了,一条红杏累累的杏枝不得不伸出墙外。  相似文献   

6.
《游园不值》(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第五课<古诗二首》其一)这首七言绝句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佳作。诗人先叙事后绘景,寓情于景,描绘出一幅“红杏出墙图”,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特别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寓理于景,更为清新、警辟,充满诗情画意,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相似文献   

7.
《游园不值》(苏教版第十册)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名篇,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园内一定是花红柳绿,红杏灼灼,灿若红霞。因为一枝红杏已越过墙头,美丽的春景就聚焦在这枝红杏上了。诗歌阐述了鲜明的哲理:新生事物是关禁不住的,它要冲破人为的阻碍,显露出勃勃生机。集体备课中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借对     
借对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可以使语言含蓄蕴藉,别有情趣。什么是借对呢?《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说:借对是“由借音构成的一种对偶,多用于旧诗文中。如:‘谈笑有鸿儒,  相似文献   

9.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叙述诗人游园不遂,但还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全诗含蓄婉转,但又不晦涩难懂,诗中有景,景中含情,情中寓理。特别是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千古绝唱,令人回味无穷。根据本诗艺术特点和高段学生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万口传诵的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游园不遂的特殊感受。“游园”而“不值”,如何写景呢?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抓住了富于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法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趣,因而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诗的艺术特色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种子的力》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1940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作品托物寓理,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构思精巧,蕴意深藉。教学时,要抓住“文章里的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重点,缘文悟道,理解内容,把握中心,体会情感。要掌握文章线索,弄清作者思路;要扣住关键词句,分析重点段落,让学生认识《种子的力》借物比喻之“理”。 一、掌握线索,弄清思路 课文文字含蓄,立意深刻,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均有困难。因此,先要帮助学生依据线索,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探出文章的基本线索。结合课后练习题,通过分析,看出其线  相似文献   

12.
一能倾听。教育需要倾听,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世界。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欣赏。一个会倾听的教师,他没有话语霸权,他不会粗暴地去侵占属于学生自己的言语空间,他时刻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平等和尊重。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古诗《游园不值》时,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生1:我想提一个问题: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怎样?师:你敢于提出问题,真能干!同学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2:我觉得诗人这时会感到很扫兴,我们从“不值”和“久不开”中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多扫兴啊!师:你的意思是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生3: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诗人是很高兴的,尽管他没遇到要访的人,但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生4:我觉得应该很扫兴,因为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没有看到里面的景色,一定感到很遗憾。生3:我反对。尽管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但是他能想像到园子里“万紫千红总是春”,能想像到里面“光景一时新”,他的心情一定很高兴。师:你真不了起,还能联系《春日》中的诗句说自己的感受,你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了“一枝红杏”,就像是———生3: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春天!师:你的想像多有创意!春天就...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语文第八册《古井》,是一篇体现第二组训练重点项目的讲读课文。文章构思精巧,以物喻人,以事喻理,含蓄蕴藉,哲理深邃,情理相融,文质并茂。教学时,应根据本文特点,教给学  相似文献   

14.
在古诗剑作中,有这么一种特殊而有趣的现象:一首诗往往脱胎于前人所作,但因超越了前人而成为传世佳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便是一例。全诗为:“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最后两句互为因果,互相映衬,极其形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色,诗意蕴藉,富有哲理,历来被誉为写景名句,为后人所传诵。其实,这首诗的景色早在唐代诗人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出现。请看:“一枝红艳出墙头,墙  相似文献   

15.
宋人哲理诗的巧妙和方法是大大有别于西方哲理诗的“中国式哲理诗”的新样式,它以“哲理之理”和“事理之理”入诗,使得诗歌突破了“以情动人”的唯一表达模式,实现了“以理服人”的含蓄化,这是宋代诗人才气的表现,也是他们在唐代诗歌艺术巅峰面前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文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对苏轼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概括很有见地。他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诗的主要艺术个性是奔放自然,爽利明快,“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正如朱熹所说,是“一滚说尽无余意”(《朱子语类》)。苏诗并不长于蕴藉含蓄,耐人咀嚼,而是以放笔快意,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见称。诗人自己也说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文说》)。其实不只是散文,他  相似文献   

17.
×××同学问:《荔枝蜜》与一般记叙文相比,在组织材料方而有什么特点? 答:一般记叙文,如《一面》《一件珍贵的衬衫》,常常按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本文则不然。它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融情于物,借物寓理,是它的基本特点。由此而来,在组织材料方面也就有了与一  相似文献   

18.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草吐绿,百花争艳,到处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杏花是春天的信使,一枝红杏引出诗人们多少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19.
“留白”是中国画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善用“留白”的是艺术大师,精于“补白”的是智慧大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以文本“留白”为桥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书“不尽之言”,言“不尽之意”的教师,是匠心独运的。“诗如画,画如诗”,诗歌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形象化的结束,意象化的开始,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游园不值》中正值红杏灼灼、漫天芳菲的时节,却仅以“一枝”示于诗人。这一枝红杏的背后是满园的春色?是园主人的惜春?还是对诗人的点悟?  相似文献   

20.
王荣梅 《现代语文》2007,(10):26-27
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继承咏史怀古诗赋咏史事、借史抒怀的传统,选择典型场景或细节加以形象刻画,精炼的形象描写中寓含厚重的历史、深刻的哲理以及浓郁的时代悲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另一方面,以七言绝句形式论断史事、褒贬人物,通过评论分析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讽刺时君,针砭时政,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议论警拔,不落窠臼,气俊思活,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