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结构转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多元化结构。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及其转移的规律,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经验,对我们制订相应的方针和政策是很有帮助的。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又占了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比例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是相当严重的。198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农业人口增加了三亿八千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相似文献   

2.
曹揆昕  邓寿安 《预测》1992,11(6):27-2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尤其是今后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剩余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这个矛盾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安徽省九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基础。因此,对未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和转移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我们能够正确制定经济、社会、人口发展战略,显得至关重要。 1 当前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估算农业劳动力规模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是衡量劳动力不足、相适应或过剩的尺度。据调查,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2004年.我国农村有2.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仍然在以一定的数量在递增.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严重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加世贸组织后农贸市场的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蒋政 《内江科技》2000,(2):17-18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货币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一、我市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有农业人口349万  相似文献   

5.
李缜  苏小斌 《预测》1992,11(3):36-41
1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城市化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净迁移的社会进步过程。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条件下的农村劳动力过剩,需要转移到其它产业或地区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加,城市本身再生产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必然的补充。在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推拉合力作用下,农村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对我国“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出发,对以人为本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对策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农业人口比例高、农业在业劳动力隐性过剩,形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能否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从内部和外部阐述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趋势和流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是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但是过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现代化进程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从内部和外部阐述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趋势和流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南阳市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农业大市,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呈现较大规模,为了更好的体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构建贡献测算模型,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南阳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军 《华夏星火》2005,(3):22-2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其中农民就有9.3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左右,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5%。这表明,占劳动力1/2的农业只创造了1/7的产值,而不是1/7的经济量,却要养活占总人口超过70%的农村人口。由此可见,要想使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大量从事农业的人口,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原因之一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露.劳动力的减少成为我国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原因之二是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而是进入了发达的城市地区发展.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何为大批剩余劳动力寻找新的出路?本文以云南禄劝县为例,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一、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问题分析禄劝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有耕地39.07万亩;1986年全县总人口40.27万人,其中农业  相似文献   

14.
白阳  李延龄 《科技风》2014,(24):204-20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在我国成为了一个难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提高了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才能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在我国目前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致使农民工就业偏低、就业收入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培训,才能让广大农民尽快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除一部分就地转向乡镇企业和大农业资源的广度开发寻求出路外,另一个主要的转移渠道是外出谋业做工,即区际性的人口流动。这种基本上是自发性的农村劳动人口空间迁移活动。一方面大大增强了  相似文献   

16.
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全面就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根本性转换的过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失业加剧的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根据中国经济成长的规律性,采取常规农业结构中农业冗员就业拓展,现代农业结构中过剩劳动力消化,经济结构转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阶递进”模式,实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35-135,37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应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了争相讨论的话题,大量农村人口异地转移进入大中城市务工,这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三农问题造成的种种弊端愈见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无疑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伊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30年来,在农村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减弱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强.我国目前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能保证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