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最集中的表现,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是对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应然关系的判断.二者的实然关系是:大部分高校校训只是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揭示其大学精神的部分内容,有些校训甚至与其大学精神缺少有机联系.大学校训难以完整准确地展示大学精神的原因源于大学精神及其语言概括的复杂性.此外,还应关注大学校训对大学精神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崔琳  毛长娟 《文教资料》2008,(20):150-152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自身完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能突出自身特有气质特性的精神形式.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更是传统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它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作用.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自身.根据前人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文章认为现代大学精神应该包括:自治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精神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大学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我们认为,塑造我国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大学校园人的精神需求,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教育资源,组织关于大学精神的积极对话,建立和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修为精神、修学精神、求真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精神,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是大学精神的折射.本文仅从浅阅读透析大学精神面临的危机,希望大学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重塑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当代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与现实的贴近,在追求崇高学术理想的同时,实现大学对象牙塔的超越.大学也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真正蓬勃发展之日即产业精神与大学精神得到真正融合之时.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加广泛、全面、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这势必极大冲击社会上层建筑尤其是人的传统思想观念,要求重构适应时代发展的精神结构.作为铸造个体高尚灵魂、培养高新人才的大学教育,理应及时做出战略性调整,重新建构反映新的价值理念的大学精神.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影响着大学精神的实质内容,使大学精神的内涵发生变化.当今时代,市场机制有意无意地向着大学这个早已不是殿堂的"殿堂"渗透时,我们必须追问,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精神?笔者认为:我国的大学应特别突出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长·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长是大学精神的倡导者和拥护者,是大学与时俱进的指导者.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千百年来大学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现代大学校长及其倡导的大学精神在其特殊的历史阶段对大学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大学校长积极创建的大学精神在促进大学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为教育学者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之所在,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严重滑坡和缺失,迫切需要我们重建大学精神.文章分析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特征、功能,并提出了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四条途径:从历史中积淀,从名师中挖掘,从制度中规范,从文化中提炼.  相似文献   

9.
高校发展要重视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事业发展很快,成绩卓著.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大学精神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和滑坡的现象.因此,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具有其特有内涵,大学精神经历了形成、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学精神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科学探索精神、办学指导思想、文化建设要素等方面来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其理想信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从大学精神的文化根源角度进行分析,传统文化模式严重制约和束缚了现代大学精神.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就要构建现代性文化、树立独立自主意识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1.
大学精神与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的无形资产,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环境因素.大学精神引导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大学校园文化受大学精神影响的同时,仍然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也是大学精神的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必须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侯长林、周鸿在<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中撰文指出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首先澄清了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应当具备四个层面的内容,缺一不可:1.应该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一般大学所应具有的大学精神;2.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特殊类型所要求的大学精神;3.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精神;4.包括具体学校自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精神.这四个层面的大学精神,是由共性到个性层层递进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土壤,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形成.呼伦贝尔学院精神是建设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校园文化在呼伦贝尔学院精神的引导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建设与发展.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呼伦贝尔学院精神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弘扬呼伦贝尔学院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精神的承传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勃 《高教论坛》2006,(3):39-4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生命和活力,它是“大学人“整体心理状态的反映,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精神的承传和培育,既可以是纵向的继承和积淀,也可以说是横向的辐射和影响.大学精神通过其信念和价值的表达得以外显,表现为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和谐精神又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意,因此,构建和谐校园要重视坚守和培植大学精神,坚持用大学精神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学精神的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以及用其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大学的发展需要大学精神的维系.大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合理求是、使命导引、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积极应变诸层面.培育大学精神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全员的广泛参与,需要经得起市场化的冲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充实新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精神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现代大学精神基本内容包括民族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熏陶的作用.要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培育一流校园文化、坚持内涵发展之路四个方面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关怀精神、独立精神、批判创新精神、民主自由精神和道德精神.大学精神之价值意蕴表现为它是大学存在的根据、是大学防腐抗变的盾牌、是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法宝.大学精神的实现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的原则,培育高雅的校园文化,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灵魂所在.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中,大学精神的淡化,给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要实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取得革命性的进步,必须在纵向和横向对比中,塑造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立足大学自身实际,以世界眼光,强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