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纵观简媜散文,生命性一直是贯穿简媜散文的精魂之所在,然而简媜散文生命意识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死亡意识为观照,死亡是促使简媜走上创作道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然而,简媜散文中呈现的死亡意识不但没有消磨其散文的生命力度,相反,在其试图超越死亡意识的过程中,更显其生命意识。生的存在因为死才有意义,生与死共同组建成一个完整的二元世界观。死亡意识如同一个隐匿的幽灵时常在简媜的散文中显现,如在其散文创作中,多以黑色为色调,多喜欢用带有“鬼气”死亡意象的形容词句,但简媜内心向上的生命力度使其以己微弱之躯超越死亡,并最终能够超越死亡阴影。  相似文献   

2.
章辉 《湘南学院学报》2010,31(3):122-124
《死亡美学》从哲学、文化学、艺术理论和美学等多重角度探询死亡问题,并主要从艺术角度切入,展开对死亡的运思。"死亡意象"是其中一个具有丰富思想胚芽和容纳丰富规定性的中心范畴,也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作者不但注意到了死亡意象的一般性意义,还注意到了其特殊性。并不忘在理性沉思之余,以优美的散文笔调去阐释死亡诗意般的美,使研究文本本身也成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3.
约翰·邓恩的诗歌、散文和布道文等都蕴涵着深刻的死亡主题。他坦然接受死亡,肯定死亡,并试图以死亡的广泛性和必然性呼吁人们与他人、与世界和谐共处,因为丧钟是为每个人而鸣响的。本文拟从生态主义视角,解读邓恩作品中的"死亡"意象,总结其死亡观,探讨他对生存与死亡、人死之于我死两大关系阐释的深刻内涵,揭示其生死一体和人我互爱、患难与共的思想其实蕴含了当今整体的、和谐的生态理念,并分析其成因,以期为当今生态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死亡日记均以作者亲历死亡的真实性,向人们展示了生命由近距离向零距离迫近死亡时,生命最后阶段亲证死亡时刻的身心体验和在死的过程,也以疾病和死亡的不太快也不太慢的过程,向人们真实地敞开了个性化的生命之死。这种完全意义上的死亡本体呈现和用生命亲证的死亡叙事,都以其真实性而赋予了那些日记特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也使当代散文的死亡意识传达以此而完全区别于当代文学中其他文体的死亡审美。  相似文献   

5.
当代作家陆文夫的《快乐的死亡》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佳作,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一、精粹的构思,短小之中显宏大。这篇散文的主旨,在于批评文艺界的一种不良倾向:有一些作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拿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却热衷于四处活动,追名逐利。这种人无敬业之心,只有哗众取宠之行。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但又是当事者不易觉察的。作者列举了这种倾向的种种表现,指出其严重后果,说明这是一种“快乐的死亡”。在构思时,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作家有三种死法”。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指出“自然的死”“没有特色”;“痛苦的死”…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析死亡     
死亡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自然现象,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赋予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基于死亡在各门类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给予死亡一个多视角的含义和概念。无奈要建立科学的死亡观和人生观,把握人类对死亡认识和研究的社会变化规律,纠正我们对死亡现象片面的、固定的消极反映,树立积极地、科学的死亡观念。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死亡现象及其意义指向、超越死亡与精神还乡、死亡书写的发生学探析这三个方面对刘亮程散文中的死亡书写进行探究。童年的创伤性经验与边疆地域的荒野体验造成了刘亮程对死亡的消极感知,他常以低沉的语调来诉说死亡的必然性与不可抗性,为了抵抗宿命感的侵袭,他将黄沙梁作为自己的心灵家园,试图以精神还乡来达到对死亡的超脱。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作为当代的西西弗斯,敢于直面荒谬和死亡。死亡是他作品的唯一主题,勇气,则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中去挖掘其死亡意识的独特性,从而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说理性散文<花未眠>,是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品中隐含着一种"死亡意识".在这里,"死亡意识"不再是一种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而是作家审视生活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其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意义.据统计,川端康成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与"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亡"简直就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灵魂.从分析川端康成作品的"死亡意识"入手,无疑更有助于我们领悟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独有魅力.  相似文献   

12.
葛亮  程娟 《文教资料》2007,(16):104-106
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而狄金森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死亡描述得有血有肉,有形有体。她将死亡看作是“回归”、“超脱”和“永恒”,给死亡赋予了至美的意味,反映了其对生死问题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3.
在加缪的文学作品中,存在丰富的死亡哲学思想。其内涵是自我挣扎──反叛思想:自我拯救──地中海思想。其意义是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4.
谈死亡     
8月7日阴死亡,是一个静肃,神圣而又充满威严的词语,很多人都尽力避开它,谈之色变。我,一初出牛犊,倒想在这谈一谈它,因为它"镇压"了我们一生。人有三次死亡,心理死亡,生理死亡、价值死亡。心理死亡,就是当人对社会,对未来的希望破灭的时候,便是心理死亡,也是三次死亡之中唯一有可能再生的死。心理死亡的人就只剩一具肉身,对于名、利、善、美、欲等皆不动心,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把这具肉身也毁灭掉。心如死灰,便是它的标志。生理死亡,最好理解,就是生命的终结,心脏停止工作,大脑全部死亡,就是生理死亡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作为当代的西西弗斯,地直面荒廖和死亡,死亡是他作品的唯一主题,勇气,则是他荣获诺贝尔学奖的主要原因,本试图从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中去挖掘其死亡意识的独立特性,肉而揭示其内在的审美特点及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面对死亡     
没有人愿意接近死亡,没有人可能了解死亡,没有人能说出死亡的感觉,那是因为没有人能从遥远的死亡之境中重新回来。死亡,对于我们,是神秘的魔鬼,是幽暗的深渊,然而又是绝对不可避免的终极之旅。我们一个个排着队走向死亡,谁也不知道轮到自己会是第几个。因此,死亡给予我们的似乎只有恐惧,使我们常常不敢立面它。但是,死亡,这与生同等重要的大事,难道给予我们的仅仅是恐惧吗?关于这,我们已无法在死人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只有在活人中寻觅。我有一位同学,他是残疾人,因为得了重症肌无力而不能行走,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对死亡的思考,是其哲学的核心,故尔他的哲学又被称为“死亡哲学”。在他看来,死比生更根本,人活着就是以一种向死亡存在的方式活着。本文就试图从海德格尔对人、对死亡的特殊性说明入手.来分析有关死亡的本体论意义,以及产生这种思考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死亡意象不仅是海子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也是我们认识诗人、进入其诗歌的有效途径。该文从四个方面对其死亡意象进行了阐释,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歌烈士"。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个善于关注、描写死亡,并且对于死亡富于哲学思考的作家。无论在他的生平还是创作方面,都涉及到他的死亡意识。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分析了他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根源,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剖析了其死亡意识的内涵,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海明威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死亡一直是鲁迅作品中常谈深论的一个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先生最深最广地涉足了死亡世界。鲁迅的作品从来都是直面任何“死亡”的暗示与明宣。生与死几乎贯穿其作品思想中心,他希望一切在死亡中得到生存。在《朝花夕拾》这个回忆散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死亡意识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个体生命的成熟,他的死亡意识浸染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刻思考,反映其面对死亡的坦然超脱,直视死亡而后反顾自省的深沉回思。反抗死亡折射出反抗绝望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