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新闻,有导语、有背景、有结尾,就如同一株红花有枝有叶一样.所谓背景就是某一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客观 环境  相似文献   

2.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 在9月至10月这期中,发表了几篇在新闻界作的律师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情况以及感受。一篇题为《寻求说“是”的途径》,作者是《洛杉矶时报》的律师杰弗雷·克雷。他担任这项工作已有四年了,工作的职责主要是帮助记者们了解美国“第一修正案”的作用,告诉他们怎样聘用律师来打官司。 还有一篇是伊夫·伯顿写的《一个新闻编辑室律师的生活:热情和防范》。文章讲述了她自 1995年为《纽约每日新闻》工作以来所处理过的20多件新闻官司 的情况,诉说了她在工作中的甜 酸苦辣。 另一篇是明…  相似文献   

3.
《他、她、她》,是一篇获得1981年度全国好新闻奖的优秀通讯。国内很多新闻著作在谈及通讯写作问题时,拿它作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它的原稿是通讯员采写的一篇新闻故事《一套丛书寄深情》.提供的新闻素材不错,通过叙述几个普通人所做的平凡小事,反映出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出了青年一代好学,助人、无私的高尚风格。但稿件表现形式偏于一般,闪现不出诱人的光彩.经过湖北省《孝感报》总编辑张仲彩的精心改写,改以《他、她、她》为题发表,宣传效果大  相似文献   

4.
说起南京军区某师通信营值勤站传真员傅凌艳成为一名优秀报道员的经历,真叫人大开眼界。她搞报道,是从给别人传送新闻稿件开始的。起初,当她看到师报道组的同志送来一篇篇新闻稿件从自己手中传到千里之外的报社,又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时,内心便有了一股冲动,自己也决心要当一名业余报道员。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矿宣传部见到一本《新闻知识》杂志,立刻被她吸引住了。于是,便开始自费订阅至今。每月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闻知识》后,我都从头于尾将她读完,回过头来再仔细品味“新闻写作研究”、“采写体会”、“通讯员经验谈”等栏目中的文章,然后翻开被新闻单位打入“冷宫”的底稿,逐篇对照,查找病因。同时,按照《新闻知识》中传授的方法,加强自己写作基本功的训练,认真推敲稿件中的标题,进行谋篇布局,力求文章短小精悍。功夫不负有心人。仅前年一年时间,各级新闻单位就采用我的稿件达35篇。我认为这是《新闻知识》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进了新闻写作的殿堂。在我从内心感激这位良师益友之余,由不得想起眼下比较时兴的一句话——爱“她”没商量!  相似文献   

6.
这的确可以说是一篇在写作上自成一格、别开生面的新闻作品。说它是新闻作品,是指它作为一种消息的体裁而言的。你如果把它当作消息来读,它首先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这样一段文字: 只要他愿意,他每月可以赚几千元。但他摇摇头——不干;她要是愿意,有可能成为一名歌唱演员,但她却选择做一名售票员。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经常写一些稿件,1987年我共写了320多篇新闻稿件,只被地市级报刊电台采用了两篇,一度失去了信心,不愿再写稿件,去年,我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自费订阅了《新闻知识》,使我受益不少,学到了很多新闻知识,1988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共发出稿件110多篇,被报刊电台采用28篇,其中省以上报刊电台上稿21篇,地市级报刊电台上稿7篇,并被支队评为新闻报道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良师益友——《新闻知识》,是她提高了我的上稿率。  相似文献   

8.
时近网上有两篇高点击率的社会新闻,读后疑惑顿生,倍感不爽。一篇是"22岁女大学生休学当总裁,3800万租下一栋楼15年",说得是广东工业大学2004级的学生陈某在她的生日那天,和某  相似文献   

9.
一个普通的导游,一个平凡的女性,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勇敢地寻求救援,并喊出“我是导游,先救游客!”把生的希望先让给别人。这就是文花枝,她那喊出的一声犹如生命绝唱,她的英雄行为演绎了一首英雄赞歌。《湘潭日报》正是将这一容易稍纵即逝的典型事例紧紧抓住,成就了一篇篇不可多得的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辛永生 《新闻传播》2004,(11):26-27
徐彤是活跃在我国新闻战线上一位勤奋高产的女评论员。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满腔热爱,22年来,她共发表社论、新闻评论和述评千余篇,60余篇次获得省级新闻奖,2篇获得国家级新闻奖:她创办、主笔、主编的《虹桥漫笔》、《新闻杂谈》、《视点》等专栏、专刊,成为黑龙江省媒体的名牌,并且在国内报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她理论、实践根底扎实,文风犀利、清新,就如同她本人正直、坦诚,在同行及黑龙江享有很高声望。1995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03年荣获黑龙江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和黑龙江省“三八红旗手“,同年当选为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4年,荣获黑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北京整流器厂宣传部长宋文华:我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来,一直视《新闻与写作》为良师益友,是她帮助我将一篇篇拙作变成铅字见报,见报种类不断扩大,多次被评为本行业的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新闻专业刊物中,我为什么单单青睐《新闻前哨》?记得1992年冬我刚入伍不久,营里就让我负责全营的新闻报道工作,以改变新闻报道落后的局面,原因是我入伍前是县中学生文学社社长,又发表了文学稿件.我自信写新闻稿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便满口答应下来,还立了到年终要夺得新闻报道先进单位的“军令状”.谁知3个月过去了,我一篇稿也没见报.望着草稿纸上一篇篇的“四不像”.我急得团团转.这时教导员出差带回来几本《新闻前哨》.望着装帧精美的她,我急忙打开细读.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知识性实用  相似文献   

13.
征订工作刚一开始,我便到邮局订阅了一份2002年的《新闻爱好者》。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结识,我深深地感到:是新闻写作使我与惭闻爱好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是一名农民新闻业余爱好者。《新闻爱好者》以其容量大,视野新、实用、实在而深受我的喜爱。每期杂志收到后,我都逐篇逐字细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读性,是她使我在新闻写作中又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场短新闻的采写》、《“一句话新闻”有啥好笑》等一篇篇文章时刻激励我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洞察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去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去唾弃社会的丑恶现象,更…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军人,喜欢舞文弄墨,自信发表过文学稿件,认为写新闻是小菜一碟。可一年下来,写了97篇新闻稿只被采用了1条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真想搁笔不干了。 但身边每每发生战友们勤奋学习、苦练军事技术的动人事迹时,又常常使我心痒手痒、坐立不安。1992年出差时,在书摊上无意碰到了《新闻知识》杂志,当即买了一本。一看才知道,原来写新闻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我当时就喜欢上她了。她栏目多、内容丰富多  相似文献   

15.
鼓励与希望     
编辑同志: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新闻报道的。过去,写东西抓不住中心。从去年开始订阅了《新闻与写作》,有了这位辅导老师,她教给了我许多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写作经验。其中,《通讯讲座》、《消息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办得生动活泼,对我这个初搞通讯报道的生手帮助很大。一九八四年一年我的稿被地区电台用了十四篇、省级电台用了七篇、本团场广播站用了54篇。我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同《新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6.
她连续四年被军区联勤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先后发表新闻和文学稿件380余篇,并有6篇获奖……她就是某部干事郑旭燕。 从小就喜欢写作的她,从军校毕业走上护理岗位起,就决心用手中的笔去讴歌身边的人和事。“慧眼识才”的政治处主任便将她由科室调到了机关工作。郑旭燕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刻苦学习,勤奋笔耕,一心扑在新闻写作上。为了采访自学成才的创伤显微外科主任冯承臣,她在创伤显微外科一泡就是一个月,忍受着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的痛苦,亲身体会和目睹了冯主任为抢救病员而不分昼夜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  相似文献   

17.
今年过春节,除带上我的那位她,还有一位好友《新闻爱好者》陪同,回到老家邓州市白落乡歪子村。我是个新闻爱好者,是《新闻爱好者》领我走上新闻创新之路的。六年多来,我笔头子越写越有功夫,曾经在《解放军报》、《战友报》、《中国石油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作品300多篇。在油  相似文献   

18.
她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但她写出了杨乐、宋健、钱三强等一批科学家;她刚当记者时没有受过任何新闻训练,半年没有登出一篇稿,但是50年来写出大量轰动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她是记者,也是母亲,她克服生活磨难,带着残疾的儿子深入山区,同农民吃住在一起,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她就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科技日报高级记者郭梅尼。  相似文献   

19.
我们是云南省景洪市国营东风农场十四分场六队的业余报道员。自1990年以来,就与《新闻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能为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指点迷津,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她介绍新闻作品的采、编,评析稿件的优劣,传播新闻业务知识,成为我们的好老师。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与写作》,在她的帮助下,我们采写的新闻报道已被各类报刊、电台采用150多篇,连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取得这些成绩与《新闻与写作》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为此,在2002年的报刊征订工作中,我毫不犹豫地首先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杂…  相似文献   

20.
这位充满知性魅力的女发言人,人所共知的是:她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是一位正局级的官员。至2007年4月底,已主持了99场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回答了近2000个问题。但人们仍有很多疑问:如何做好这个庞大城市的发言人?如何精力充沛地面对每一场新闻发布会?希望此篇专访能够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